网站首页| 社区论坛| 集采地带| 观网亲子| 服务中心| 交易市场| 生活指南| 社区地图| 回龙相册| 原创基地| 登录网站  用户注册
   回龙观社区网 > 回龙观资讯中心 > 观内资讯 > 正文 资讯搜索:

见证睡城觉醒路

https://news.hlgnet.com  2013-01-25   来源:回龙观时讯    回龙观资讯中心  

  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兴建于2000年初,是目前北京最大的社区,常住人口约40万。建设之初以居住为目的,大型企业较少,居民大部分在北京城区上班,早上大批居民“南下”流向朝阳、海淀等就业集中区域,晚上则“北上”休息,因此,回龙观曾一度被人称为“睡城”。
  如今,曾经一到白天就“静悄悄”的回龙观走过十二年的发展之路,这个南距德胜门16公里的曾经的村落,一步步完成了城市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让这座文化新城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一位居民都是回龙观发展的见证者。

徐时 35岁 热心公益的小区居民
“这些年,参与公益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了。”

  开办家庭互助式幼儿园、号召网友为打工子弟学校募捐、接受居民保健咨询、组织跳蚤市场……徐时在工作之余一直在坚持为社区邻居们办实事。
  自2008年在社区网上注册后,热心的徐时常常为年轻父母提供医学帮助,几年来,他每周都在为社区居民服务,或是号召社区居民义卖、或是组织小朋友们物物交换,或是组织摄影讲座、或是发起为老人拍照活动。徐时的业余时间总是在忙,他总是琢磨如何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这几年,他每年发起各种活动50余场次。
  “现在组织者越来越多,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徐时欣慰地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的变化。居民不再依靠某个人或团体发起活动,几个有着共同理念的人或是单独个体有了想法便付诸行动。“韬韬妈号召几个妈妈为玉树儿童义卖,点点妈一直在张罗开一家公益书屋,行者也常常发起活动。大家都行动起来后,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
  据了解,地区不少公益活动是在网络上发起,方便快捷有效。但老人很难了解到信息参与其中。“我发现很多老年人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做义工,他们有热情,有时间,而且参加活动也能锻炼他们的身体,开阔眼界。以后的活动如果能线上线下结合,在社区公告栏也贴出通知,让老人也参与进来就更好了。”徐时充满期待地说。
文/段净娜


邹越 39岁 工业制造行业
“十年间回龙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01年来到回龙观,如今在此生活已有12年。“刚来的时候这里人少、车少、配套设施少,是一个规划中的远郊社区。路上偶尔能看到车,那会儿没有红绿灯,天黑之后路上几乎看不到人,购物只能去二拨子的京客隆,公交只有307、407两条路线。没有KTV、健身房、公园、大医院,朋友聚会只能在自己家。”邹越回忆起刚来回龙观时的生活,感慨十年间她发展之迅猛。
  “最有意思的就是,平常想去市区,没有什么车,大家就在八达岭高速旁边拦一种小公交车。售票员腰里挂着钱包,伸着脖子大声吆喝着‘北京,北京,有座位’,然后一帮人就蜂拥而上。”邹越说,那时的城区仅限四环内,回龙观在人们的印象里不属于北京,“现在回龙观有三十多万居民,电影院、商场、超市、医院、公园都有了。”他说,没想到十年间回龙观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时候还有沙尘暴,2007年的一个夏天,一天下午我正坐在办公室,突然天就黑了,关着窗户桌子上都是厚厚的一层土。现在政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还挺有成效。”邹越说,如今他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作为回龙观的居民,我能做的就是遵纪守法,不给政府添乱。要说希望的话,就是希望道路能不那么堵,再多两家三甲医院,就更好了!”
文/段净娜


薛敬54岁 华北电力大学 教师 区第四届人大代表
“回龙观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新城,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1992年,华北电力大学正式迁至回龙观,如今二十年过去,薛敬眼看着回龙观从片片庄稼地的“农村”慢慢变成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城市”。
  从全国第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到第一个两限房小区的落成,回龙观这个最初以城六区拆迁户为主的地域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特色,大批新居民为其注入了崭新的发展活力,人口的不断增长,居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渴求、对良好就医条件的需求、对更优质生活环境的期盼等等,也对政府的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生机盎然的年轻社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的生命活力与传统的北京老城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大社区,公共管理水平、配套设施建设,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积极态度:招商引资、文化引领,名医名校的引进,一栋栋写字楼的快速崛起,政府和居民的积极互动……相信未来我们的政府会做得更好。”
  华北电力大学多一半的教师都居住在回龙观,从最初的风雅园、云趣园到龙腾苑、佰嘉城,很多老师都可以步行上下班,“从我居住的佰嘉城到学校步行只要短短十分钟。回龙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们是回龙观发展建设的受益者,也希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回龙观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文/屈晓琴


苏鹏 昌平实验小学校长
“回龙观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昌平实验小学作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一期的配套小学,最初的生源主要来自城八区外迁居民的子女。办学之初,刚刚从“城里”搬到“城外”的居民,对这所新建的小学抱持观望、怀疑的态度,2000年9月1日开学,全校仅有112名学生。次年,随着回龙观人口的增加,学校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上居民的口耳相传,新学期开学时入学人数激增至500余人。如今,12年过去,昌平实验小学现在是全区唯一质量监控连续十佳学校、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节能减排示范校,还是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全国节能减排示范学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
  1月12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面工作委员会严格评选,昌平实验小学被评选为“国家实验学校”。苏鹏校长被授予“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教育管理专家”称号。
  按照市教委的相关分析,2012年至2015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回龙观地区居民子女也面临同样的入学需求,这一需求不专指小学,也包括中学。随着育龄人口的扩大,这一需求将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如果适龄学生就近进入小学、中学就读,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学生择校造成的公共交通压力。
  现在昌平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生源的多元化,也反映了回龙观这个大社区的包容性,超过六成的家长具有本科教育背景,一成具有博硕学历。家长的文化背景也使他们对子女教育有着更高的期待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个老师都要成为教育的专家,要满足、甚至要超越家长的期待,成为实践教育的行家里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师本课堂到生本课堂的转变,不仅实现了优质发展,教育特色也越发凸显,教育品牌正逐步确立。如今“心自强,行有为,中国心,世界人”成为学校新的育人目标。
文/屈晓琴

【编辑:回龙观时讯
收藏此页】 【 】 【打印】 【关闭】  
 百度联盟广告   
 回龙观商家促销信息  发布信息>> 
 生活指南竞价排名 
 
Copyright@hlgnet.com All RightReserved.
回龙观社区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