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净娜
“五百年的传奇,二十年的奇迹,北京城的明珠,文化社区……别问故乡在哪里,我们家园就在这里……家在回龙观,他是温馨的港湾,和谐包容,我们永远依恋着你,家在回龙观,他是温馨的港湾,美丽繁荣,我深深地爱着你……”动听悠扬的旋律一遍遍地回荡在龙博苑的一处小屋里,传达着对回龙观的深厚情感。
杨学超今年25岁,凭借着原创歌曲《家在回龙观》,他获得了2012年“超级回声”冠军,走上了回龙观春晚的舞台,并获得了北京市总工会举办的“北京精神给我力量”声乐比赛三等奖。
数易其稿
创作歌曲颂回龙观
2012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杨学超参加了第六届“超级回声”比赛,凭借着雄厚的专业实力,他一路过关斩将进入总决赛。“毕竟学了近十年的音乐,我觉得总决赛应该拿出点东西。因为大学毕业后就住在回龙观,对它已经产生了感情,我就想创作一首关于回龙观的歌。”杨学超说,为了加深理解,他从网上、书本上、周围人那里了解了大量的回龙观历史及其发展历程。“回龙观是个年轻的文化社区,它是一个大家,我也渴望在这里安家,这里有我的梦想。”怀着这种真挚的情感,杨学超写下了《家在回龙观》。
决赛前十天,杨学超每天凌晨1点后睡觉,写词、谱曲,一次次推敲修改。“歌词改了8次,反反复复地,我要写出我对它的感情,并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有一天晚上九点多,我骑自行车在街上溜达,骑到西大街的时候,脑袋里突然蹦出了高潮部分的曲调,立马回到家记下来。”杨学超说,当时自己心里特别着急,每天都很疲惫,想拿出一个完美的作品,所以不断地否定自己。直到决赛那天下午,他才拿到音乐伴奏。“晚上比赛前,我喝了4瓶红牛。先唱了一首《父亲》,排名第二,最后一轮的时候,我拼了一把,选择了《家在回龙观》。”歌曲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引起了轰动,最终,杨学超获得了冠军。
艰难求学
不断进取成绩优异
1988年,杨学超出生于湖北随州市的一个小山村,在家里排行老幺,上面有三个姐姐。杨学超父母常年务农,经济十分拮据。从小对音乐感兴趣的杨学超每天早上5点起床,骑在牛背上练习吹横笛,上下学的路上也背着书包边走边唱。
小学毕业后,杨学超考入镇一中。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音乐启蒙老师,跟他学习了不少乐理知识。为了学习钢琴,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每天早晨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一路颠簸近三十里的山路去上课。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勤奋好学和对音乐的满腔情怀,杨学超以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艺校。
在艺校里,杨学超百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更加发奋。看到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为了让他在日后的求学之路上畅通无阻,三个姐姐都相继辍学。几年后,杨学超不负家人期望,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声乐专业。他变得更加努力刻苦,在专业成绩上受到了音乐界不少老教授、老前辈的指导,在音乐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也变得更为深刻。
经过名师名家的指导和熏陶,杨学超的专业水平不断上升,2009年凭着优秀的成绩,他被选入张艺谋导演的歌剧《图兰朵》合唱角色,并担任合唱队男高音声部长。2010年4月,他以河北省青歌赛第一名的成绩被送往央视青歌赛现场,过五关斩六将,一路半决赛、复赛、总决赛,获得了优秀奖。2012年5月底,指挥85人的北京劳动午报合唱团,在中山音乐堂参加合唱比赛荣获三等奖。
热心公益
探索社区文化发展
其实,早在2011年毕业后,杨学超就来到了回龙观。“朋友说回龙观有30多支合唱团,但是没有专业的指导。他介绍我为社区合唱团做义务指导。我想着自己也没什么事,闲了就指导指导大家吧。”2011年12月开始,杨学超开始一边工作一边指导龙腾苑四区合唱团。
专业的声乐知识、雄厚的唱功让杨学超赢得了合唱团的肯定。“合唱需要运气,气息沉不下去的话,对老年人的血压和嗓子都不好;现场氛围太过喧闹的话,不利于老年人的情绪。经过指导,老人们唱歌更专业也更开心了。”刚毕业不久,正处于工作迷茫期的杨学超在社区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随后,北店嘉园社区合唱团、新龙城社区合唱团及阳光合唱团等团体也找到他,杨学超开始为一支支合唱团义务指导声乐。
音乐让杨学超树立了人生观、价值观,让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说,他愿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周围的人。开办公益声乐讲座、组织学术交流,杨学超为促进社区文化发展默默奉献。“以后想定期做一些讲座,为热爱音乐的人搭建一个平台,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共同进步。”杨学超说,通过为合唱团指导,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的作用,也认识到了一位音乐人的社会责任。
2012年6月,杨学超辞掉工作,专心从事传播和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事业,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杨学超说,他决心扎根回龙观,投身公益事业,利用起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做一名发展社区文化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