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换乘最大距离不得大于200米、使用采取双层井盖等技术手段避免“盲道曲折绕行”的问题;加强公交枢纽站点附近的“自行车驻车换乘设施”建设,通过“公交+自行车”站点设计,解决绿色出行“难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记者昨天从市规划委获悉,市地方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将在近期向社会征求意见。
首次提出公交换乘距离最多不得大于200米
“同向换乘距离不宜大于50米、交叉口换乘距离不得大于200米。”与以往的标准相比,此标准在人性化设计、无障碍、非机动车道、公交换乘四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首先要求提高人行道的人性化设计。规定人行道宽度,快速路辅路、主干路不得小于3米,次干路不得小于2.5米,支路不得小于2米;并规定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地铁等设施的出入口以及公交车站,不应占用人行道。
其次在无障碍设计方面,规定道路周边场所、建筑等出入口设置的盲道应与道路盲道相衔接;并提倡使用采取双层井盖等技术手段避免“盲道曲折绕行”的问题。
同时,提倡设置单独的非机动车道,为绿色出行提供路权保障。规定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应根据条件设置机非隔离设施;并规定新建各级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内不得设置路内停车泊位。
“标准首次提出优化公交车站的精细化设计,实现公交车站无缝衔接。”据介绍,标准规定同向换乘距离不宜大于50米,异向换乘和交叉口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米,不得大于200米。
站点设计“公交+自行车”
解决绿色出行“难在最后一公里”
“标准提出合理布置各项设施,实现道路空间高效、综合利用。”据介绍,标准要求,要实现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置。
公交枢纽站点附近的“自行车驻车换乘设施”建设,通过“公交+自行车”站点设计,解决绿色出行“难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同时要合理改造“三幅路”,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把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改造为适于停放机动车的“绿化+停车带”。实现空间与生态的有效利用。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