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民政局救助中心主任王昌伦做客城市管理广播时表示,今后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将逐步引入社会力量,救助将实行网格化管理。
流浪乞讨人员将获心理咨询
近日,本报对“井中人”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冬季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状态的关注。据了解,全市每年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有17000多人次,同时每年还要救助5000名至6000名精神病流浪患者,送至定点医院接受救治。
王昌伦称,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许多流浪乞讨人员拒绝救助。有的以拾荒为主,主观上不愿意被贴上流浪乞讨人员的标签;多数以沿街乞讨的方式谋财,日均收入可观。
市民政局日前公布了《北京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社会化的实施意见》,指出将逐步引入社会力量承接事务性、专业性救助服务,各区县要从政策、资金、技术层面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提供支持,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街面救助发现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
下一步要引入更多社会专业力量,在满足食宿、返乡等基本型需求的基础上,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教育培训、康复治疗等专业服务。
在社会力量的选择上会比较严格。王昌伦说,将通过发布救助服务项目的形式,选择有承接资格和能力的社会组织通过竞争形式参与进来。还将建立评估制度,对社会力量的资质和服务质量评估会控制得比较严格,比如虐待儿童怎么处理、存在问题怎么解决等,救助效果好的社会力量将重点扶持。
据了解,目前丰台区救助站和一个保安公司有合作协议,为乞讨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下一步会推广这种模式,让更多机构参与进来。
网格员发现乞讨人员后需联系民政部门
《意见》出台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将纳入网格化管理的范畴,网格员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也要向民政部门联系,对其进行救助。
根据《意见》,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要加快建设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救助保护网络,探索救助进社区。各区县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要在主动开展街头巡视工作的同时,以网格化管理手段拓展救助覆盖面,在街道(乡镇)确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区域内的救助管理工作。
车站广场涵洞等重点地区每天巡视
王昌伦表示,从目前看来,每个季度救助的人数都差不多,在4000人左右。
王昌伦表示,接下来,对于这些人群,特别是冬季还在外流浪居住的,首先对他们进行劝导,并在繁华商区、车站广场和桥梁涵洞等重点地区每天巡视,为他们提供棉衣棉被食品,防止冻死冻伤的事件发生。
各区县救助站都有24小时值班,可通过民政局网站查询电话。如果不方便,可以拨打110报警平台和96310城管热线,就近执行公务的公安和城管也会参与救助。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