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
本报记者 席立娜
春节期间,位于五环外的回龙观,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今年是农历甲午,也就是马年。马年在民俗文化上有什么讲究?这个年怎么过?在回龙观居住有什么感受?日前,记者采访了住在回龙观的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老师。
■回龙观里的“老北京”
走进刘一达老师的家,一股浓浓的年味儿迎面扑来,大门上贴着大红的“福”字,两边的楹联跟马年也有关。刘老师说,过年,北京人往往要讨口彩,说吉祥话,大门贴福字,也属于讨口彩,即福份到家门的意思。
刘老师家的客厅,摆着许多马的泥塑、布绒、玩偶等,红红火火,透着那么喜兴。茶几上的几盆水仙花,衬着绿植,生机勃勃,洋溢着春的气息。
刘老师告诉记者,这就是过年的味道。有人认为,放鞭炮、包饺子、吃酒席才是年味儿,其实不止这些。过年的年味儿讲究非常多。早先,北京人大都在胡同里生活,年味儿非常浓。现在的许多老北京人搬到像回龙观这样的大社区住了,所以,年味儿也变了。但不管怎么变,过年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因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和祝福是不会变的。
刘一达老师是热情、达观、古道热肠的典型“老北京”。他告诉记者,2002年从原来的住家建国门,搬到回龙观已经11年了。刚入住回龙观时,小区的周围还有许多麦田和村庄。说起来,他算是回龙观大社区的第一批住户。
刘老师回忆说:“那会儿,晚上出门。马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汽车也很少。大概从2005年起,由于回龙观通了地铁,加上旧城改造拆迁的速度加快,回龙观才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过,当初的规划,回龙观就是亚洲最大的社区。在回龙观的居民中,像我这样的‘老北京’不在少数。所以,过年在回龙观找年味儿很容易。”
■研究北京文化四十多年
刘一达家的老宅子,在西单的辟才胡同。他是在这条胡同长大的,后来搬到了建国门。他16岁到工厂当工人,师傅都是老北京人。耳濡目染,他从那时就开始研究北京民俗和北京文化。20岁时,他创作的五幕话剧《闯路人》,曾被当时的北京人艺选中,只是因为后来的政治运动影响,才没有排演。从1980年开始,他就在北京和中央的各大报刊,陆续发表诗歌、散文、人物专访、报告文学、小说等大量作品,到现在已经发表了1200多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各类文学作品和专著60多部。
令人惊叹的是,刘一达老师出版的每本书都是畅销书。有的已经再版多次。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人虫儿》,1996年初版,已经再版5次。最近这本书又一次再版,一次性印刷近万册。他的长篇小说《北京爷》、《胡同根儿》、《大酒缸》、《故都子民》等,也都再版三次以上。而且,这些书还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在国外出版发行。
刘一达的许多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如《人虫儿》、《胡同根儿》、《百年德性》、《故都子民》、《画虫儿》等,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由李丁、李成儒、斯琴高娃等明星主演的电视剧《人虫儿》,至今还被北京人津津乐道。
刘一达老师的书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并拥有大量的“粉丝”,主要是因为他的书,京味儿语言地道,有大量的民风民俗。而且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京味风格。许多年轻人和外地人,正是为了学习北京话,了解北京文化,才看刘一达的书的。据刘一达介绍,许多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如崔永元、白岩松、马斌、阿龙、朝东等见到他,都会说起当年在广院读书时,为学京味儿,看刘一达的书的情景。
刘一达老师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与他在《北京晚报》,当了20多年记者有关。从1991年开始,他在这张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相继开辟了“社会特写”、“经济广角”、“收藏”、“京味报道”等专版,每周以整版的篇幅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并获得全国“报刊之星”称号。
如今,刘一达老师笔耕不辍,头年,他为北京人艺创作的三幕话剧《玩家》,已被列入今年排演计划。他正在写的一部反映宫廷御膳房内幕的长篇小说,计划五月份出版。
刘一达老师属马,他告诉记者,按古代的时辰说法,午时是中午的11点到1点。此时,日到中天,阳气最足,是一天之中的鼎盛时刻。马在12生肖排在第七,所以又有“七星高照”之说。古人把杰出人才称为千里马。午马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文特点。他这匹“老马”,应当“不用扬鞭自奋蹄”。
■“我们都是观里人”
尽管刘一达老师出名很早,而且经常在电视里露面,但他身上没有一点明星大腕的架子,不管跟谁,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搬到回龙观后,他经常走在街头,被他的“粉丝”认出来,有找他签名的,有找他要书的,有找他报道问题的,总之,五花八门。刘一达老师总是耐心地倾听,能帮忙的,尽自己最大努力。
他习惯于称住回龙观的人为“观友”。他对记者说:“我们都是观里人,多亲多近,我们都在一个大社区共同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聊起当年买回龙观房子的初衷,刘一达笑着说:“马跟龙有密切关系,有句成语叫龙马精神。我这个属马的,就应该住回龙观。当然这是巧合。2000年想买房的时候,有人向我推荐回龙观,我看这里上风上水,人口密度小,适合自己写作,于是就选择了回龙观。”
刘一达老师说,现在回龙观住的人多了,很少有人再提文化居住区了。他认为不管加不加文化的标签,回龙观这么大的社区,也应该有文化。当然,文化是需要每个社区人共同构建的,必须注重细节,注重长远。
刘一达认为:回龙观居住着大批年轻精英、大学生、外国留学生,还有许多多才多艺的离退休老人,要做的“文化事”很多。这里还住着不少作家、演员,也应该调动这些人更多参与回龙观社区的活动。
从老北京的胡同,到几十万人口的大社区,从四合院,到楼房。刘一达并不认为,北京人的根儿没了。相反,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有人们的怀旧情怀,对胡同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了。这一点从他十多年前写的书再版热销,就可以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