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早高峰时段,
4月14日上午九点半之后,回龙观同成街上安静的景象。
北京,西北偏北,回龙观。
4月1日,早上9点30分。当不再有年轻人行色匆匆如浪潮般一波波涌入地铁进站口,回龙观又恢复了宁静。从地铁站前的同成街一路往东,宽阔笔直的马路上偶尔有汽车疾驰而过,人行道上不时可见三两老人结伴或带着孩子迎面而来。路南高架桥上,13号线地铁列车隆隆驶过。
回龙观小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从2000年第一批经济适用房业主入住起,短短10余年,回龙观地区的社会总人口已达到45万人,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居民社区之一。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们曾经对回龙观“白天‘空城’,晚上‘睡城’”的批评。
新城缘何变成“睡城”?“睡城”困境中的回龙观将如何突围?本报记者近日对回龙观进行了调研,希望能从这一样本中找到一些答案,并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其他城市,提供些许借鉴。
潮 汐
每天早上7:50,家住回龙观龙跃苑三区的赵先生准时从家出发,步行10分钟来到地铁13号线霍营站。由于人多限流,他需要排队10分钟才能进入站台。车门刚刚打开,乘客们已经开始向车内涌入,赵先生也被裹挟入内。8:50左右,赵先生在10号线海淀黄庄站下车,再步行七八分钟,终于赶在9点前抵达公司。
自2005年10月入住回龙观以来,赵先生几乎执行着近乎严格的通勤时间表。“早高峰人太多,晚出发10分钟,意味着要晚到20分钟。”他告诉记者,“开车要7点10分走,9点半能到就算顺畅的。”
“坐车挤死,开车堵死,最好的办法是不出门。”赵先生如此形容回龙观的交通状况。然而,不出门是不可能的。由于当地缺少就业岗位,住在回龙观的大多是像赵先生一样,在中心城区从事IT或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早上从回龙观涌入中心城区,晚上又涌回回龙观,汇聚成巨大的交通潮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的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到15.8%,平均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外来人口,人口向郊区集聚的趋势明显。回龙观所在的昌平区,正是常住外来人口增长最快的三个区县之一。
事实上,回龙观等新城当年的规划初衷,正是为了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根据《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年)》,回龙观被规划为“城市边缘集团,主要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为中心城中心地区人口疏散提供居住用地,规划应增加商业配套设施,完善城镇功能”。
与市区相比明显低廉的房价,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将首次置业选择在回龙观。他们要支付的代价,则是显著提高的通勤成本,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便。
记者看到,回龙观社区内虽然也有不少商业、餐饮、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但上规模和档次的并不多。“平时购物基本是网购或就近解决,超市人多价高品种少,每次去买菜,停车如打仗。”赵先生说,每周末他会驱车3公里到回龙观鑫地市场买菜,而朋友聚会等娱乐消费一般都选择去城里。
有分析指出,导致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除了人口和机动车过快增长、路网公交体系不完善,还包括职住不平衡导致的潮汐交通和单中心布局导致的城市功能过度聚集。
归 属
虽然紧邻海淀中关村,在许多回龙观居民眼中,“观里”与“城里”却是泾渭分明的两个存在。特定的人口构成和地域环境,使回龙观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居民们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也让“睡城”的生活不再那么单调。
“共同家园”、“精神港湾”,在今年3月回龙观社区网创办14周年庆典征文中,许多网友这样形容网上社区对生活的重要性。网络平台及其延伸到线下的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和谐人际关系和社区凝聚力,成为一些居民难以割舍回龙观的原因之一。
回龙观社区网创办人、站长刘强是2000年入住回龙观的第一批居民之一。他告诉记者,当时设立网站只是为了交流买房和装修信息。随着回龙观社区居民越来越多,网站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的注册用户已超过55万人,日均访问量40万人次。
为回应并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回龙观社区网开设了资讯、团购、集采、亲子等十余个频道。针对文体设施缺乏的现状,社区网每年举办文化活动上百场,总参与人数达十几万人。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超级回声歌唱比赛、回龙观羽毛球超级联赛等活动深受居民喜爱,已连续举办多届。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月,昌平区政府组织的“政风行风热线”在回龙观社区网正式开通,居民可以直接向政府反映问题。
龙腾苑四区居民傅大爷告诉记者,入住近十年,感觉生活越来越方便。“以前大街上等半天都打不到车,现在有好多条公交线路可以到地铁。购物的话,华联超市就有两个,还有物美、美廉美,看病可以去积水潭医院回龙观分院。”傅大爷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缺少公园等活动场所。
而对赵先生来说,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是当前最紧要的问题。他正考虑将家搬到城里去:“孩子再过几年就要上小学了。”回龙观内的教育资源总体并不理想。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赵先生所住的单元,12户中已经搬走了4户。
突 围
“科技文化新城、文明和谐宜居家园”,这是回龙观设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除了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当地政府也一直在下大力气突围,试图摘掉“睡城”的帽子。
在产业布局方面,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新调整的规划,回龙观地区已被纳入到核心区政策的覆盖范围之内。近年来,回龙观引进了北京国际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一产业园等一批高新技术和大型商业项目。中关村永旺国际商城、华联商场、美廉美、北店时代广场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也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带动了一批当地居民就业。
然而,产业发展空间相对不足依然是回龙观发展的一大掣肘。《回龙观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回龙观地区可利用的产业发展用地只有1500亩,相对于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就业等发展需求,产业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在地区税收和财政收入结构中,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重。
刘强说,从商业环境来看,回龙观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说缺少写字楼。2009年,回龙观社区网成为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的首批入驻企业之一,该示范园是由旧的政府办公楼改建而成。去年,网站在政策扶持期结束后按要求迁出示范园,选择的落脚点则是一个由饭店改建成的临街商铺。
回龙观的突围之举前路如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指出,回龙观等新城目前所面临的是如何尽快增加产业引入、促进当地就业的任务。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