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社区论坛| 集采地带| 观网亲子| 服务中心| 交易市场| 生活指南| 社区地图| 回龙相册| 原创基地| 登录网站  用户注册
   回龙观社区网 > 回龙观资讯中心 > 观内资讯 > 正文 资讯搜索:

去留回龙观困扰什刹海居民(图)

https://news.hlgnet.com  2014-09-01     回龙观资讯中心  



在门口的鑫园浴池舒舒服服地泡了个热水澡,刘大爷提着鸟笼,在胡同里拐了几个弯,就到了水波浩渺的什刹海边,和几个老哥们逗鸟、闲聊,可以消磨整个下午。


  然而,这样的日子也许快过到头了,不久前胡同里四处张贴的告示把刘大爷的心彻底搅乱了。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什刹海地区,将启动大规模院落修缮,政府将本着“居民自愿腾退”的原则,计划外迁疏解10%到20%的居民。


  看似平静的胡同,一场走与留的挣扎在每个院落里悄悄开始了。


  “离开老城到哪里去泡澡呀”


  这次老城改善项目涉及什刹海地区的25个社区,其中白米和前海东沿等社区从去年9月开始进行试点,而整个地区的大规模试点是从今年8月开始的,目前还在摸底调查阶段,有外迁愿望的居民可以提交申请。


  临近鼓楼西大街的大石碑胡同处于试点区域内,相比于商业气息浓厚的烟袋斜街和临海的胡同,这里平和安静,住的基本都是老北京人。胡同虽然不宽,却遍布历史痕迹,一间不起眼的澡堂都有百年历史。这家名为“鑫园”的浴池门口有座石碑,上面书写了它光绪年间开业,见证战乱、公私合营、大地震的诸多往事,这也是胡同一代代居民的共同经历。


  “15块钱一位,生意还不错,都是老主顾,虽然家里安了热水器也能洗澡,但还是觉得泡这大池子舒坦。”在澡堂工作的老先生操着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话。他告诉记者,改造外迁的事情最近也是老主顾们热议的话题。


  “老人没一个愿意走的,在什刹海住了一辈子,老了搬郊区去,虽说比这里住的面积大、条件好,但咱住不惯呀!那几位老哥哥说了,离开老城到哪儿去泡澡呀!”


  刘大爷正是老主顾中的一位。告示一贴出来,儿女们的心思就活络了,毕竟在3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家人挤了几十年,上小学的孙子至今还和爷爷奶奶睡在一张大床上。对憋屈了这么多年的孩子来说,大房子是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哪怕是在郊区。


  刘大爷开始莫名地烦躁起来,把每天更多的时间花在泡澡和遛鸟上,似乎觉得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了。


  “这澡堂还是小时候我爷爷带着我来的,在这住快70年了。”刘大爷叹息一声,眼望着不远处的钟楼和鼓楼,一群白鸽在蓝天的背景上掠过,鸽哨声远远传过来。看了一辈子的老城风景,虽然蓝天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可刘大爷还是觉得割舍不下。


  “100多年的祖宅走了就没了”


  也许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走啊,为什么不走?分房还能分钱,只要条件合适,我肯定走。”在胡同里开杂货店的张先生说得很坚定,不到50岁的张先生代表着胡同里一代中年人,这次外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负责这个项目的公司已经来和我们谈过了,大概计算了一下,我家住的是不到20平方米的公房,乘上安置系数和公房建筑面积系数之后可以分大约160平方米的房子。我打算选择108平方米那种户型的房子,剩下的还可以拿到几十万元的货币差价补贴。除了这个钱,整院搬迁还有1平方米4万元的奖励,总共我可以拿到100多万元。”


  张先生是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开过出租,干过餐饮,和朋友合伙做过买卖,折腾了十多年,生意有赚有赔,最终也没能攒下买楼房的钱,只能在胡同里开个小卖部勉强糊口。眼看着房子越涨越贵,心里也越来越凉。


  “其实我一直想开个小超市,加盟连锁的那种,投资大约需要100万元左右。”张先生有他的创业理想,差的就是这笔启动资金,如今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郊区有郊区的好处,我考察过了,回龙观那边的社区连锁超市比城里少,创业成功的机会大一些。”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已经填写了申请表,在等待项目正式启动。


  然而,填写了申请表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顺利外迁,“要一个院子的居民都同意外迁才行,这个事特别困难,我们院是个大杂院,有十多户人家,现在一家人内部的意见都不统一,别说一院子几十个人了。”张先生忧心忡忡。


  改造的也是一代人生活方式


  “居民自愿,整院改善”是这次什刹海外迁项目的原则,也是最大的难点。“只能整院走,一个人不想走一院都走不了。”负责鼓楼西大街片区的项目指挥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公告上称,去年9月开始的白米和前海东沿等社区的外迁试点中,有26户最后整体搬迁了。“后来又有一些院子的居民签约了,一共几十个,院子有大有小,少的两三户,多的十几户。”现在,整个什刹海地区的试点还未正式启动,还处在调查情况、网上申请的阶段。“我们到居民中间摸了一下底,有外迁意向的居民不少,难就难在一个院子的居民怎么达成一致意见,这个我们没有办法动员,只能靠居民自己协商。”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从项目公司那里听到一个说法,如果一个院子大多数居民想走,留下的一两户可以移到其他的院子里去住。“这个事我们不太清楚,目前没有这样的政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让张先生这样的“外迁派”着急的是,回龙观融泽嘉园的安置房目前房源只剩150套,采取“先签先选,选完为止”的原则,而且公告上说得明白,9月16日试点期结束之后,安置房面积的系数可能就将由7.5调低到5.0,“那损失可不是一点半点啊。”张先生心疼地说。


  “我知道,不少上了岁数的人是打算把骨灰撒在什刹海的,要说动他们走太难了。”张先生边说边摇头。


  记者了解到,疏解工作完成后,原住民将作为老北京文化保护的一部分长期留居本地。对于腾退后的院落,后续还将建设修缮四合院,也可能建设一些公共文化设施,传承老北京文化。


  是走,还是留?困扰着什刹海边的老北京人。旧城改造,改造的不仅仅是胡同和建筑,同时也是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条改造的路也许还要走很久。文并摄 J024


  从孩子们的口中,刘大爷听说自己这两间一共4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可以在回龙观换3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我们老两口住一套,儿子儿媳住一套,连孙子结婚的那套都备下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俩人住着不是浪费吗?”刘大爷开着玩笑,却掩饰不住心事重重。


  正如澡堂那位大爷说的,“住不惯”是刘大爷最大的担心。“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没有老街坊邻居可以说话,出门没准连路都找不着,只能关在楼上,这不是闷死人吗?”刘大爷唠叨着。


  对很多老人来说,搬走,意味着告别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告别一辈子熟悉并享受的一切。“有澡堂子吗?有地儿喝豆汁吗?有老哥们一块聊小时候的事吗?有什刹海这么大的后花园遛弯吗……”刘大爷像是在问自己,最重要的,传了100多年的祖宅,“走了就没了,这不是对不起祖宗吗?”


  至今什刹海的原住民,有的老人家里还供着族谱,甚至还有自家的祠堂,这里的胡同和老宅是家族的历史和血脉,不是说断就可以断的。它们,已经和老房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老北京历史人文的一部分。


  “有个发小的老哥哥,前两年随着孩子搬郊区住了,结果突发心梗,救护车走到一半人就没了。”刘大爷神色黯然地说。郊区医院看病不便,急救设施跟不上,也是老人们的一块心病。刘大爷慨叹着这位老朋友,在他心里,没死在祖宅里,就和客死异乡差不多。


  然而,刘大爷的儿孙们对老房子和胡同生活的感受截然不同。“孩子们不喜欢住平房,但是一直买不起楼房,嫌这里又脏又破,上个厕所得跑出半里地去,冬天还得自己生火,他们早想走了。”


  两代人对老城生活的分歧使外迁这件事在不少家庭中演变成暗流涌动的矛盾。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冬日的早晨
收藏此页】 【 】 【打印】 【关闭】  
 百度联盟广告   
 回龙观商家促销信息  发布信息>> 
 生活指南竞价排名 
 
Copyright@hlgnet.com All RightReserved.
回龙观社区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