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读书会在大众生活和学术界中兴起。这些读书会活跃在城市某个角落,或是咖啡馆、书店,或是画廊、公园。蓬勃而起的读书会为精神世界带来了丰盈充沛的滋养。
童书故事会,亲子阅读的力量
在蒲蒲兰绘本馆的白色书架中,梁妍正在为坐在四周的小朋友们讲童书《不可思议的旅程》,故事讲的是小女孩意外得到了一支神奇的红色画笔,这支笔画出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变成真的。她在卧室墙上画了一扇门,当门打开时,她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充满想象的童书带领小朋友们步入了一个充满未知、惊险与奇迹的魔法国度。
这样的活动,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讲故事的有的是童书作者、编辑,有的是蒲蒲兰的店员,还有很多是像梁妍这样的志愿者。梁妍的孩子正处在绘本阅读的年龄,通过简单的培训,梁妍成为蒲蒲兰绘本馆的志愿故事人。绘本馆的工作人员杨友告诉记者,故事会都是公益性质的。对于家长来说,参加这样的故事会,学习讲故事人的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能够在家庭中更好地给孩子讲故事,促进亲子共读和亲子互动。
像这样的故事会在北京还有很多,比如由台湾资深儿童阅读推广人陈鸿铭组织运营的昌平区回龙观社区爱丁岛绘本馆读书会、由30多名义工妈妈联合成立的大兴区金地格林小镇亲子读书馆、关注打工子弟读书需求的朝阳区东坝社区绿孩子打工子弟亲子阅读会等。
常年研究儿童与老年人社会福利课题的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认为,像这样依托社区组织儿童的阅读活动非常重要,孩子在3~6岁有阅读感觉的时候,通过阅读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注意力;给打工子弟、流动儿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通过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对家长的引领,能对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起到正面作用。
在阅读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邻居
如果说,童书故事会是读书会的儿童版,那么活跃在民间的各种读书会则是爱书的大人们的派对。
秉持“阅读需要分享”精神的“阅读邻居读书会”,可算其中的代表。“阅读邻居”自2011年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30多场活动。这个读书会由学者杨早、媒体人“绿茶”、书店创办人邱小石共同发起,定期举办读书活动。2013年,“阅读邻居”获得第三届北京阅读季评选的“北京十大阅读示范社区”,获奖词写道:“由学者、媒体、书店三种专业构建的‘阅读邻居读书会’,体现年轻知识分子的力量和公益心。”
发起之初,“阅读邻居”就定下章程采取主题式阅读的方式,每月在微博上公布阅读书目,读者报名参加,并在现场分享读该书的心得体会,接受别人分享的阅读体验,与其他读者甚至是书的作者讨论,再向大家推荐自己所看的书,如此这般的多向互动,是阅读分享精神的体现。
书友会成员Zoomquiet在谈到书友会所带来的好处时说:“这儿有以往不可能知道的好书,以及知道好书为什么好的好人。”在对“阅读邻居”以及其他书友会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民间书友会都是以社区为单位的,这对社区文化生态的形成也多有益处。
读书会,是学界流行的学习与研究方式
读书会在为非专业阅读者提供阅读和交流的平台的同时,也是很多学术研究者进行学习的方式,这些读书会或许没有响亮的名字,却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臧峰宇说:“国外很多著名哲学家都是通过参加读书会(seminar)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很多前辈学人的回忆中,也时常读到他们对这种读书会的回忆,如今读书会已经成为一种在学界流行的学习与研究方式。”
近年来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很多研究型读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举办过读书会,阅读的文本包括《礼记》《列子》《易经》《荀子》《纯粹理性批判》等,有些读书会在学界很有影响,申请参加这些读书会的学生越来越多。
臧峰宇认为,读书会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们提供了理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读书会基本采取导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每次由一两名学生导读几个段落,参与者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阐发,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并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点评。凡认真参与过一次读书会的学生都精读过一部学术名著,并开始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论文。在读书会上分享阅读体会与学术辩论可以增进学生对学术问题或学术见解的深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种误读。总之,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参加几个读书会是很受益的。教学相长,教师在组织读书会的时候也会在学生的讲述中受到启发。
不论是亲子阅读、社区阅读,还是学术研究,更多的民间和学术界读书会在不断涌现,阅读已经超越个体空间的局限而延展到公共文化空间,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