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大树下悠然下棋的居民、彩带飘飘的飞天……走进昌平区回龙观镇青年汇活动室,一幅幅依靠墙壁摆放的堆绣作品,将整个房间装饰得分外华丽。这些堆绣作品是该镇居民靳明带着邻居亲手制作的,构成这些作品的原材料,全是百姓生活中的碎布、线头等废弃物。在专注于堆绣艺术制作、推广的过程中,这位曾因病卧床不起、一度失去生活目标的瘦弱女性,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新方向,她创作的堆绣作品,远赴国外展览,并被德国博物馆收藏。
堆绣打开艺术之门
敲开靳明家的大门,收拾整洁的两居室内,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堆绣作品,给这间因位于一楼、采光受到窗前树木遮挡的居室,增添了几分明快感。采光最好的阳台上,放着一张桌子,桌上堆满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海报和工具盒、剪裁了一半的布头等。
“我正在制作新的堆绣作品,灵感来自这张《红色娘子军》的剧照海报。”靳明边说边麻利地将一块绘制好的硬纸板沿描线剪下,用棉花和肉色布头包裹、粘贴好,经过一番压制、刺绣,制成堆绣作品中所需的一个小组件。
“我现在,每天上午或是外出忙堆绣艺术展览的事儿,或是给周围的邻居们上堆绣手工艺制作课,剩下的闲暇时间,做点儿堆绣作品、琢磨些新手法,再逗逗家里收养的流浪小动物,生活特别充实。”靳明环顾着她摆放在家中的10来幅堆绣作品,脸上满是笑意。然而,在10年前,她还一度丧失生活目标,对生活充满了迷茫。
靳明从小就是个“耐不住闲”的人。在她曾工作过的公司里,她是有名的“铁娘子”,公司一有难度较高的工作任务,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她曾连续两三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2004年,这位同事眼中的“女汉子”突然倒下,经过检查,靳明患上了肾上腺疾病,必须接受切除手术治疗。术后,靳明回家休养,曾经每天都要在外跑业务,工作虽忙,但心里非常充实;突然躺到了病床上,靳明全身上下都不自在,一个姿势躺久了,胳膊、腿儿还会感觉酸疼酸疼的。躺了两个多月后,烦躁、失落等负面情绪在靳明的心里不断翻滚、扩大,她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人。
家里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常来开解她。刚好,靳明姐姐的一位朋友从事堆绣手工艺品制作,这位朋友请靳明的姐姐帮忙寻找能够做堆绣作品的画样,靳明的姐姐心里一动,制作堆绣作品所需劳动强度小,恰好适合卧床休养的靳明。能否通过做堆绣让靳明找到一个可忙的事情,从而重新振作起来?姐姐找到靳明,以朋友的名义,让从小学过美术的靳明帮忙绘制花鸟鱼虫的图样,并建议她也尝试做一下堆绣,当作日常消遣。可靳明当时正处于看什么都不顺眼的“灰暗期”,她当即拒绝了姐姐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敦煌》纪录片,靳明被片中展示的敦煌壁画牢牢吸引住。这时,她突然想到姐姐曾推荐的堆绣工艺制作,“堆绣作品比绘画更加立体,应该能更好地表现出我心中的敦煌之美。”想到就做,靳明找来针线、布头、棉花等工具和材料,开始尝试堆绣工艺制作。
追求艺术精益求精
靳明从小喜爱美术,上技校时,她学习美术专业,毕业后,从事了一段时间设计工作。后因工作调整,靳明没再从事美术相关工作。她找到一本自己学美术时购买的美术画本,画本上有敦煌飞天图,但画本上的图很小,她拿去放大复印后发现,绘画作品没法直接充当堆绣底图使用。
为做好堆绣作品,她重新拿起放下了20多年的画笔,年少时打下的坚实绘画基础,让她很快找到状态,绘制好了底图。
两个月后,第一幅堆绣作品完工,靳明高兴得将飞天图摆在家里最显著的位置,每当有亲朋来她家做客,她都要请对方观赏。“现在看起来,这第一幅作品太粗糙了,如果不是因为它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我都不好意思再留着这样的作品。”追求完美的靳明没有就此止步,亲朋的赞誉,激励着她进一步钻研堆绣工艺制作。
她找到幼时曾跟随的一位美术老师求教,老师推荐她加入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协会里,靳明找到了同好,通过学习其他堆绣手工艺大师的作品,她的堆绣制作水平明显提高。她还自费到河北、山西、青海等堆绣工艺制作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当地的堆绣制作特色工艺,融入自己的堆绣制作中。
2010年10月,北京市文联60周年庆民间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得知消息后,靳明废寝忘食,用了20多天时间制作了《飞天》、《反弹琵琶》两幅作品,送去参展。“没想到,我的作品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为和其他人的堆绣不一样,有自己的创新。”在堆绣工艺圈,“半路出家”的靳明不受传统观念限制,在制作堆绣作品时,往往跳出窠臼,广泛吸纳素描、雕塑等手法,独创出了面部填充立体塑型法等全新的堆绣技法;传统堆绣作品主要表现花鸟鱼虫、神话人物,而靳明则喜欢把她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场景,速写下来,精心设计后,“复原”到其堆绣作品中。
让堆绣艺术走向世界
靳明和她的堆绣作品名气越来越大,她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展会,中日艺术与手工艺作品交流展、北京国际创意产业文化艺术博览会、青岛第50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等都向其发出邀请。2013年,她参加了中德文化交流活动,携其制作的堆绣作品,走访了德国哈默恩、博登韦德等城市。这些精美的堆绣工艺制品,赢得不少德国观众的称赞。哈默恩市城市博物馆还收藏了她的堆绣作品《彩衣魔笛手》。德国波勒市邀请她到当地的一家小学校,为小学生们教授堆绣制作。
参加的展会和交流活动多了,靳明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她开始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制作出精美的堆绣工艺品,还要把这门美丽的艺术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够从中得到快乐。
记者拜访靳明时,她刚刚结束了在93号博物馆的展览,回到家中。今年春节后,位于东城区的93号博物馆邀请靳明前去开办堆绣展,靳明欣然应允,提出的惟一一个条件是,在展馆中开辟一个堆绣制作体验区。此次展览中,她常驻馆中,现场手把手地教授参观者制作堆绣作品,“哪怕10个观众中,有5个能够对堆绣产生兴趣,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这次展览,靳明看重的不是自己的作品受到多少人称赞,而是有多少观众能够坐进她特别设置的体验区,亲手制作一幅堆绣作品。
她还在社区内开办了堆绣制作兴趣班,义务教授社区居民制作堆绣作品,至今已有三四百人参加过她的堆绣班。“跟着靳老师学堆绣,让我这个残疾人的作品也有机会走出国门。”72岁的罗信炎是靳明的首批学员之一,老罗只有右手具备完全活动能力,左手残疾。2011年起,老罗跟着靳明学习堆绣制作。如今,他制作的作品被德国博登韦德市城市博物馆收藏。
眼下,靳明正在与昌平区旅游、妇联、残联等部门协商,准备开设堆绣工作室。“要是能建起类似农村巧娘工作室之类的工作室,吸纳更多赋闲在家的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在工作室内就业,实现堆绣工艺产业化发展,既能普及堆绣艺术,又能让大家从中实际获益,那该有多好。”靳明说。
来源:京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