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是指在家庭依法承担赡养扶养义务的基础上,以居家生活的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力量为支撑,为居家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的以解决生活不便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包括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公益性和互助合作服务,企业的市场化服务。
7月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大力发展便民服务的新业态。
今年7月份以来,国内首个“互联网+居家养老”项目“陪爸妈”以回龙观为试点,开展服务。让我们一探究竟。
创始人:“80后”遇见“80后”
孙黎,“80后”,人称“黎阿姨”。一个大小伙子怎么会被人叫阿姨?原来,孙黎是家政行业的“淘宝”——云家政的联合创始人,目前公司累积有实名制家政阿姨超过30万名。
因为做家政和老人打交道多,看多了孤苦无依的老人,孙黎萌发了一个念头:要创办一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替没有时间的年轻人,陪陪父母,“关注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因为有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陪伴。”
陈萌,“80后”,北京首家个人托老所创始人。在回龙观镇龙禧苑二区的一间普通的房子里,主演着一部“老有所依”的感人故事。5年的时间里,他和护工伺候了40多位完全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
接触老人时间长了,陈萌认为,还是要做居家养老,毕竟自己的能力有限,想帮助更多的老人,就得提供上门服务,“有的老人不愿意离开家,但是他在自己家又确实存在一些买菜、做饭、医疗等问题。”
孙黎想将“陪爸妈”的试点放在回龙观,那里小区聚集,老年人多,推广起来方便高效。“我们回龙观有个小伙子在做养老,找他聊聊吧!”当他来到回龙观后,不少人跟他提起了陈萌。“我比他大几个月,两个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干吧!”孙黎介绍。
老年人:“多来陪陪我”
老吴今年80多岁了,老伴儿早已去世多年,他和儿子一家住在回龙观。儿子工作忙,又常常出差,很少能坐下来陪老吴聊聊天。看到小区里“陪爸妈”的宣传单后,儿子吴先生为老吴下了单。
7月12日,“陪爸妈”的护工来到老吴家,为他提供服务。护工们为老人测量了血压、心跳、体温、血氧等,并为其建立了健康档案。
“爷爷,这是您写的?真好!”看到书桌上的书法后,护工小赵连连夸赞。
“是啊,以前老练,我当了一辈子老师,从不抽烟喝酒,不打牌,就这点爱好。”老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自己的过往。
小赵嘴巴甜,“老师啊,那您一定桃李满天下了,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啊!要不,我陪您写写字?”
“人老了,没啥用了!”老吴满脸笑容,铺好宣纸,拿出毛笔,开始练字。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护工们要离开了。“多来陪陪我啊孩子!”老吴握着护工们的手,依依不舍。
这一切,陈萌也看在眼里,感动在心,“老人们平常太寂寞,好不容易有人来陪他聊天,再加上年轻人有活力,有知识,能哄他开心,不像小时工。其实,很多老人不缺钱,缺的是陪伴。”
陈萌介绍,目前,他们的团队可以提供上门陪伴、健康体检、健康报告分析、家政服务、作息建议、跑腿代办、节日祝福、社区联谊等服务,“目前,9块9可以享受4次服务。”
护工:“我有了干爹干妈”
“陪爸妈”的口号是“帮您到家,陪陪爸妈”,护工赵阳还真的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认了干爹干妈。
赵阳是个典型的“90后”,性格乖巧,阳光活泼,今年刚从卫校毕业的她,有着专业的护理知识。
“我去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老人们很喜欢我,对我也特别好,就认了他们做干爹干妈。”赵阳说,这些经历带给她的,远比她付出的多。
获益的不仅仅是赵阳。有对空巢老人,儿子在海外多年,已经习惯了平淡、寂寞的生活。看到宣传单后,当场就定了服务。而享受完服务后,他们竟然有了出去陪伴其他老人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件很有趣的事儿。”老人说。
“我们在社区宣传时,不少年轻人愿意给父母下单订购服务,有的年轻人父母在外地,他们期待我们的服务能延伸到各个城市。关爱老人是全社会的事,我们愿意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萌介绍,自月初以来,“陪爸妈”每日接到的服务需求都在百单以上。7月15日,他们还在回龙观推出了免费班车,带老人购物、送年轻人上下班。
“我们希望打造适宜居家养老的幸福社区,基于大数据判读老年人的健康.
护工上门为老人量血压
不少年轻人表示,愿意为父母的健康买单
来源:昌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