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故停止儿科大夜急诊?
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科大夜急诊停诊....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今多数医院儿科的最真实情况是一人一档班,序贯上班,一旦有人请假,急诊当即便不可能调出多余的人手,只能从其他科室调派人员。简单的原因则是医生缺乏,尤其是儿科医生,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
数据统计
根据一位博士介绍,他在淮安地区做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当地儿童人口计算,每千名儿童仅可以获得0.17个儿科医生,这与发达国家 1.5个/1000名的儿科医生配置情况相比,相差近十倍。
但请记住,淮安地区属于江苏省——这个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省市。那么,对于其他地区呢,对于落后城市、乡镇呢,对于放开二胎政策的今后呢,再对于儿科医生连年减少的将来呢?
事出有因
1、工作繁杂,工资低廉,简称性价比低;
2、医患矛盾冲突,人人望而生畏。
3、社会认识有误,重视投入不足。
现今医疗经济依靠以药养医,而非劳作和技术,如此,也便衍生出一个结局:儿科医生进一步减少。
工作繁杂 工资低廉
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北京儿童医院承担了全市 80%的儿童诊疗任务,这一切只是因为其他医院儿科部门实力不足,对于病患的承受力弱,亦或者因为科室收入总是拉医院后腿而最终被彻底撤销。追其根源,依旧是经济法则在作怪。
有的医院自己买转运车接收外院转运来的患儿,医护人员则要超负荷工作,否则收不回成本。由此可见,医院的耗材、仪器、技术更新,相当程度上要依靠员工日积月累的血汗积累。医院是社会中最特殊的结构,如果仅仅依靠金钱来运作,必将导致收入低廉的儿科部门进一步萎缩。
医患矛盾突出 人人望而生畏
儿科领域也是医患矛盾极其尖锐的场所。过去总认为,母亲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和美丽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的中国社会,多数母亲自从有了孩子,心里也便只能够装得下自己的孩子,朋友、家庭、自己的父母也只能围着孩子转。孩子成了重中之重,他的一举一动甚至牵动着一家三代人的幸福和快乐。
过多的关注,也使得多数母亲变得情绪易动,随时做好为孩子牺牲一切、挑战一切的准备,甚至因为孩子因医疗带来的必不可少的疼痛而痛打医护。生病苦,而治疗过程中的每一次介入操作都要比生病更加痛苦,可是大多数人却误以为来到医院便是消费,便是享受,花钱了就能消除一切病痛。事实上消除病痛不假,但那仅是治疗结束后其中最美好的结局之一。
如今在中国,儿科医生心口的重压上还要另加上恐惧。儿科界的医生少,工作繁重,却又没有任何协调手段,势必导致儿科医生离职增多、进入减少,医生分担的工作量自然进一步加重,如此只能够恶性循环下去。
社会认识有误 重视投入不足
这是进一步扼杀儿科医学热情的强有力的原因。
大家都听过那句俗语——“小儿科”一件!这是大家常用的比喻句:小儿科,代表着简单,轻松。在临床上也常听闻家属如此抱怨:“不就是拉个肚子!”,“不就是个发热!”,“下病危!小孩一到医院,你们就下病危!凭什么!”。
事实上,儿科疾病,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病情发展迅速。这也是与成人疾病相比最大的不同,甚至容不得思考,半小时、十分钟,甚至是一两分钟,便已经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另外,儿科疾病的复杂程度也并不亚于成人,各类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导致不少儿童根本走不到成人的年纪。
然而,儿科医学科研的投入和重视却是远远低于成人的。没有科研和远期的吸引力,也是导致许多高才智的医学生最终放弃儿科的缘由。如此,也将进一步导致儿科的医疗和科研始终落后于成人医学。事实上,这也是全世界不可争辩的现实。
未来的代价
如果儿科界仍旧在持续走低,出现五年、甚至十年的断裂,将来,怕是需要两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弥补,而这两代人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从医生的培养、人员配置、价值分配来看,从医疗宣传、从儿科医学重视程度来看,我们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为了社会进步也为了自家孩子健康平安,希望大夫们多一些责任心,家长们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情绪,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个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共同努力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来源:咱昌平的事儿、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