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讯,“101102”,这串代表着“北京市西城区”的身份证号码,将伴随孙宇一生--这也是他与西城区所剩不多的交集之一,除了户口还在,他早已离开内城区。
老北京人户口难迁跨区生活问题多 如何吸引居民主动“迁出”
据媒体报道,东、西两城区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区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了约20万人。这也就意味着,京城“人户分离”的居民至少以十万计
与孙宇一样“人户分离”的北京市民,数以十万计。而在日前发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已明确将改进现行落户政策,研究“户随人走”的户口迁出政策。
不过何时走、怎么走,至今仍未有明确说法,对于“孙宇们”来说,户口该不该迁,想不想迁,也不止一个问题。
户口难迁
跨区生活面临多重不便
离开西城,对于孙宇来说,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那一年,由于父亲单位分房,孙宇一家从位于西城新街口附近的胡同,搬到南三环外的一片小区内。虽然彼时的南三环外仍颇为荒僻,但从逼仄的平房搬到宽敞的楼房,还是让一家人感到高兴。
“我还在西城上学,天天得骑车四十分钟才能到学校,但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学区的概念。”没有听说过“学区房”,也没想过什么“人户分离”,孙宇父母只是嫌麻烦,并没有迁移户口,这一拖就是二十年。
如今,孙宇的户口所在地仍是一片平房,经过几次大大小小的整修,胡同看着也算整洁。户口本中,除了孙宇和他父母、姥姥、姥爷,如今又多了一个人–孙宇的四岁孩子。
“生孩子的时候,等于有两个选择,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落在西城区,原因你懂的。”孙宇户口所在地,如今已成为“学区房”,即便在西城区范围内,也算是名列前茅,虽然学区划分和入学规则几乎年年都在变化,孙宇一家还是决定赌一赌:“我研究过这两年的招生,只要户口在,基本就能入学。”
“我咨询过学校周边,能住下三口人的小两居,少说也要六七千,一年就要10万块。”孙宇坦言,孩子入学后,一家人的生活将会面临诸多不便,例如租房、停车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以孩子中小学12年计算,为此付出的成本恐怕将超过百万元:“想想未来十几年,可能都要租房过日子,没准还得搬几次家。我们也挺担忧的。还想过如果搬家次数太多,会不会影响孩子心理之类的,但现在除了这个方案,也想不出更好的。”
与此同时,9月公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让孙宇思虑难安–《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适度从严的原则,推进建立各类落户渠道和政策的统筹机制,分类完善落户标准和政策,严格规范户口审批管理。研究‘户随人走’的户口迁出政策”。
“如果户随人走,我们就要迁到丰台区,上学的事肯定就泡汤了。今后政策肯定更不利于我们这种人户分离的。” 即便如此,孙宇仍不愿主动迁移户口,毕竟“学区”的隐性福利难以计价,同时户口迁移将给家中老人带来社保等一系列手续的变更,“说占便宜也对,说嫌麻烦也对,总之现在还没有走的理由。”
主动迁出
公共配套差距小是主因
与孙宇一样“人户分离”的北京居民不在少数,据媒体报道,东、西两城区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区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了约20万人。这也就意味着,京城“人户分离”的居民至少以十万计。
这其中,“人户分离”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搬迁、拆迁乃至出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人户分离”中许多是高端人士,包括国外定居、异地交流任职、经商人群等等,因此摸清底数、征求社会不同群体意见颇为重要。
事实上,亦有居民选择主动“户随人走”,而吸引他们的,也是公共资源的易得与丰富。
“户口在西城放了三十年,去年我主动迁出去了。”2015年8月,曹鑫主动将一家人的户口,迁到了如今的居住地。虽然前后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最终结果还是让他觉得值得。
“原来的户籍地离我现在住的地方,至少要有一个小时多的路程,离我单位也很远,只要想办跟户籍相关的事,都得往回跑,有时候开个证明浪费半天。”由于拆迁,曹鑫已搬家七年有余,户口所在地也早就改做他用,一家人成为名符其实的“空挂户”。除了办各类证明,曹鑫很少回到原先的居住地。而曹鑫的父母退休之后,将医保定点医院都选择在户籍地附近,每次看病,都少不了一番周折。
让曹鑫最有触动的,还是前年老婆怀孕,办理母婴健康档案等手续,需要一家人回当地社区医院办理,曹鑫开车带着已大了肚子的老婆转了半天,也没找到停车的位置:“后来我就想,与其这么麻烦,不如迁了算了。”
迁户口毕竟是大事,一家人曾经讨论过多次,曹鑫的母亲认为,从前的街道拆迁面积很大,绝大多数老邻居至今未选择迁出户口,都是希望老城区的户籍能有“福利”,甚至曾有坊间传闻,今后迁出户口有现金奖励,因此一家人还应该保留户口。
而曹鑫则认为,虽然学区等一系列“隐性福利”很有吸引力,但相关政策在逐年改变,他也曾咨询过户籍管理部门,证实奖励只是传闻,户籍制度的改革则逐年切实有所推进:“等我孩子上学的时候,要求肯定严格。我还不如现在迁户口,图个踏实。”
“我跟家里老人也说过,就算今后孩子能在原籍上学,我们也没有精力去接送,还不如找家附近的。”曹鑫也承认,目前所居住区域虽然离市中心较远,但学区、医院等配套设施尚可,这也是促成他最终决定的主要因素:“说句老实话,老百姓除了感情,最主要不还是户口附加的那些事儿么。”
制度改革
公共财政投入应均等化
“户随人走”的政策方向确定后,如何吸引居民主动“迁出”也成为舆论焦点。有专家认为,仅靠行政手段很难完成相应人口控制目标,而有观点则认为,应该从空挂户等方面入手,将拒绝迁出的居民强制移至社区公共户,并逐步实现户籍转移。
“我们住了几十年,虽然现在搬走了,但感情还是有,总不能说迁就迁,至少应该有个说法吧?”66岁的周翔,在五年前的旧城区改造中迁至丰台区居住,与他的许多老邻居一样,他选择不迁户口。对于他而言,户籍某种意义上带有情感价值,并非单纯的利益标签:“我们也没给别人带来什么负担,为什么要迁?我不太能理解,希望政府能给我们答疑解惑。”
71岁的陈女士,则最担心各区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在她看来,内城区普遍公共管理能力更好,无论是社区面貌还是各种服务,对于老人都更为体贴:“我们这边街道办事都很客气,去一趟交通也方便。我最担心迁出去后,办事就没这么便捷了。”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首要一步,还是要打破二元制度,推进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只要是北京市范围内的居民,能享受到的公共福利、社会保障都应该一样。如果这个无法做到,老百姓自然没有动力去迁移户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推进“户随人走”,改变“人户分离”现状并非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任务,仅是制度改革的方向所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对于奖励主动迁出者的传闻,竹立家表示不应也不能采用此类政策:“公共财政不能用于补偿少数人,而是要用在提升公共环境上。”
例如在公共财政分配方面,应逐渐实现均等化,并向相对发展滞后的区域倾斜,以尽快弥补各区县公共服务、社区配套之间的差距。
竹立家建议,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植力度,以提高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均等化建设:“我们现在有些名校建分校,医院建分院,就是要转移优质资源,逐渐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文中受访居民为化名)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