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身圈缺少生力军 年轻人自寻健身乐园
https://news.hlgnet.com 2006-07-14
回龙观资讯中心
http://www.sports.cn/ 2006-07-12 07:13:00 中国体育报
年轻人自寻健身“乐园” 日前在北京市东城区举行的一场主题为“创新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发现在社区民间组织中,相对拥有更多资源和更大潜力的强势群体普遍“缺席”,他们中很少有人参加社区的民间团体。而反观社区的民间组织团体组成人员,多为中老年人和相对经济条件并不怎么好的人群。在这些社区的民间组织中就包括有体育团体。据透露,东城区有居民合唱团、体育团体等各种居民自治类组织4740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居民自发的,由于参加的居民越来越多,居委会给予了很大支持,使其逐步壮大,但参与的主体不平衡,直接导致社区居民的总体参与率偏低,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东城区景山街道的黄化门社区在北京可是赫赫有名,它的“体育生活化”建设成为不少社区学习的榜样,可即使是这样的模范区也有同样的烦恼。社区的高主任告诉记者,社区里除了有健身路径外,还开展了乒乓球、象棋、自行车、健身操舞等各种健身项目,但让人遗憾的是,在众多的健身团队中只有一支是属于中青年的,中老年人占了“大半个江山”。
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其他社区并不少见。记者家所在的社区公园里,每天锻炼的人很多,项目也不少,像健身操舞、拉丁舞等各种室外健身项目每天都会吸引很多人,但放眼望去,这些团体里并没有多少年轻人。
但是另一方面,记者在日常的采访中了解到,很多社区的所谓的“强势群体”虽然没有参加社区的各种健身团体,但并不等于他们没有健身,他们拥有自己的健身圈子和团队,现在最为流行的方式就是通过社区网络上的健身版,各种体育爱好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团队。这部分人群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最近两年在北京声名大震的“回超足球联赛”就是由一帮居住在北京回龙观社区的年轻业主组织起来的,他们就是通过社区内部网络发展起来的社区民间体育组织,并且在不断发展壮大。而现在回龙观社区的各种健身组织已经多达几十个。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凯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社区里的资源以及各种硬件设施是难以满足那些“强势群体”的较高层次的体育需求的,这直接造成了他们到外界寻求健身场所和健身氛围。她还表示,目前,作为“强势群体”的中青年人的单位意识要比社区意识强烈,这跟整个大环境和体制改革有关。这个因素也是造成这个人群参与社区组织比较少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的与会者也表示,虽然居委会积极培育社区民间自治组织,但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活动资金和场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有些社区民间组织得不到持续发展。这也许是很多社区组织面临的一个问题。“回超足球联赛”的组织基本上就是依靠队员们的努力而搞起来的。看来,在目前的条件下,各种层次的社区组织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
本报记者 曲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