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然是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市人大代表。在社区基层岗位上,她是老人们的“好闺女”、年轻人的“好大姐”,同事们的“火车头”、全社区的贴心人。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每天都是平凡而琐碎的,称得上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2009年刚来到社区的伊然曾天真地认为,居委会就是喝茶聊天,看报上网,日出等日落,上班盼下班,一个能混日子的单位。但几年下来,居委会的工作却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居民性格千差万别,工作起来千头万绪,要克服千辛万苦。
社区工作者往往要担当多重身份,伊然也做到了这一点。她是社区的艺术家:社区组织活动多,工作人员必须有两把刷子,要么唱歌跳舞,要么书法绘画,实在不行,就当活动主持人,总之,要想带动居民,必须自己先参与,这叫融入,这叫接地气。她是社区的劳动能手:看上去弱不禁风,其实小到登高爬梯挂条幅,大到一箱一箱搬杂物,她都不惜汗水地去做,干劲一点不比男人差。她是社区的活地图:社区里多少栋楼多少户多少居民,每栋栋楼有多少租户,谁家住着独居老人,谁家养了几条狗,谁家的孩子幼升小,谁家的事儿都必须烂记于心。做到了这些,有时候还得承受一些委屈和牢骚:“社区是个小社会,什么人都有,遇到通情达理的居民算你幸运,遇到蛮横不讲理的居民,你纵然使劲洪荒之力也难满足她的要求。最无奈的是有些居民,推门进屋就开始发脾气,说完了才问你不是物业啊?此时,你只能微笑着说,没关系,有困难您再找我们。”她说。
对于自己的工作,伊然这样说:“我们是社区的110,因为我们比警察更快;我们是社区的120,因为我们比医生更近;我们是社区的儿女,因为我们比居民的儿女更近更快更方便。”
小区里有一对80多岁的老两口,儿子在别处居住,因为住得近,平时总是拿伊然当女儿。有天晚上7点多,伊然一家刚端起饭碗,老太太打来电话,说她出去倒垃圾,回来就发现卧室的门锁上了。她第一反应是家里进小偷了,因为她家是一层,夏天窗户都开着。于是夫妻俩二话没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不到两分钟就到了她家,确认其它房间没事儿后,就联系他儿子,看能否找个开锁师傅,谁知电话一接通他劈头盖脸人说:“你们都干嘛吃的,连个锁都打不开啊,就这点破事儿还让我回去嘛……” “啪”就把电话挂了。虽然委屈,但这是为居民服务时难免遇到的事情。又一次,她家门外传来咣咣咣砸门声,开门一看,楼上老太太抱着两岁半的外孙女摊坐在家门口,孩子发烧口吐白沫晕过去了,她拿起车钥匙抱着孩子就跑……又当“110”、又当“120”,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
作为一名党员,伊然深知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工作永远轻松安逸,在社区,唯有实实在在的付出,才能让居民真真切切的体验获得感!社区工作,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因为她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就见希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要居民认可居委会的工作,为居委会竖起大拇指,她用一句战国时的古训勉励自己,那就是“为天下者不慢其民“——在社区工作中则是“为社区者,不慢其民”,她勇于担当,诠释忠诚,誓言永不褪色。
人民网-北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