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创造佳绩,奋斗书写蓝图。过去五年,昌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紧扣区域发展定位,坚决落实使命任务,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首都功能全面强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发展动力日益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城乡治理成效显著,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未来已来,昌平区将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五子”联动落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奋力谱写昌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科技创新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久前闭幕的昌平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四区”的奋斗目标,其中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位列“四区”之首,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昌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加速成型,勾勒出昌平区未来发展的闪亮坐标。
新冠中和抗体药物、检测试剂等多种抗疫产品迅速投用,国内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主体结构封顶,汇聚了23位院士和200多名顶尖科学家的生命谷,正构筑起医药健康产业高地。
北京美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拉开了昌平区进军美妆产业的大幕,将从护肤、医美、彩妆、检验等多个领域布局“美丽经济”,大力发展美丽健康产业。
智能电网、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不断涌现自主创新成果,北京仅有的2家灯塔工厂在此扎根,能源产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能源谷”成为全区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清华、北大等41所高校的本部和分校区入驻,沙河高教园通过与高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创新链。
一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未来之城正在崛起。这里是创新创业者的家园和乐土。据了解,坚持“科学+城”理念,未来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正加快建设,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北师大中小学等16所“名校名园”建成开学,建成清华长庚医院等13家三级医院,总规模134万平方米的地铁城市综合体等商业配套2022年将陆续投用。面向各类人才分配共有产权房和公租房5000套,为创新发展营造一流环境。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温榆河未来智谷建成开园,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未来属于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属于毫不懈怠的创新者。2022年,昌平区将聚焦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保障昌平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建设,加快实施生命技术赶超工程,统筹抓好平台、资本、服务等要素保障,助推释放更大效应。集中布局碳减排新赛道,全方位服务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攻关,强化与“三城一区”其他主平台协同创新,力争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新时代的奋斗,是科学思想指引、宏伟蓝图引领的历程。昌平区提出了打造先进能源、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全球能源转型论坛和生命科学国际高峰论坛将打造指引产业发展方向的航标,“昌聚工程”升级版,要让各类人才在昌平竞相成长、成就梦想。
下一个五年,昌平区将坚守“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的初心,以“从头越”的豪气、“肯登攀”的胆气、“试比高”的志气,打头阵、当先锋、树标杆,全力建设好未来科学城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改革攻坚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
改革是点燃发展引擎的能量之源。回望来时路,眺望新征程,昌平区紧抓“两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把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与突出昌平特色相结合,落下了赢得未来的关键一笔。
随着63项制度创新任务落地,昌平区在贸易、资金和人才流动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落户,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成功落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首批试点的12家企业中,昌平企业占11家。这是一份喜人的改革成绩单。
新时代的奋斗之路,改革不能停顿。昌平区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研究出台了财源建设、医药健康产业、美丽健康产业、氢能产业、企业上市挂牌、人才保障房等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为昌平培育优质增长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一系列突破性强、带动作用大、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重大项目落户昌平,为全区产业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一批国际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入驻园区,使全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改革要有敢担当、善作为的干劲。小米二期项目探索出提前预审、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创新做法,仅用84天就完成了项目供地,形成了拿地即开工的“小米模式”。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设立自贸试验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站,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制审批,进一步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资本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设立34支政府引导母基金群,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金融支持。
昌平秉持着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在改革之路上阔步前行。2022年,将对标国际先进经贸规则,围绕全市新一轮政策创新清单,推动创新药械注册、进口原料药品免税等36项政策落地,不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围绕重点园区功能提升,要形成一批开放引领发展新模式。深化“一库四机制”,力争新入库重大项目30个,自贸区组团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200家、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
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取得一批新兴产业改革新成效。在生物医药领域,落实全市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开放行动计划,推动全产业链开放、全环节改革,在扩大市场准入、创新药械注册服务等领域和环节,形成一批创新政策试点。在数字经济领域,融入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制定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统筹推进“城市大脑”、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场景,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
紧扣重点环节深度开放,打造关键要素高水平流动共享新局面。推动跨境资金、知识产权、人才、通关、数据等重点环节深度开放,强化跨境电商进口医药等措施成效,推动离岸贸易、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等措施尽快在昌平落地。重点加强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加快实施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提升进出口设施设备通关效率,为贸易、物品等关键要素高效流动提供更大便利,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破解前进中的问题,走向光明的未来,除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别无他途。昌平区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艰苦磨砺中创造新的更大成绩。
优化城乡治理打造善政善治之区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坚持改革走在前列,需要恢弘的“大写意”。优化城乡治理,则需要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昌平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建设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既是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昌平区的功能定位,也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昌平区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昌平区围绕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昌平分区规划,形成32个街区控规、4个镇域规划、215个村庄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成果,绘制了昌平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回天行动计划”持续推进,让昔日“睡城”变身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林萃路、自行车专用路、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天通苑体育馆等68个项目建成投用;定泗路、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二期等138个项目开工建设;成功打造了“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品牌,培育孵化社会组织超过1600家,回天地区正在蝶变为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位于回龙观大街云智中心的回天“城市会客厅”,既有回天行动计划成效和回天地区历史变迁的展览展示,又是“城市大脑”,将成为服务居民的共享驿站空间,夯实基层治理的创新研究基地。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打造首都功能新载体。全区道路总里程增至2470公里,主干路网体系更加完善,7座输变电工程建成送电,阿苏卫循环经济产业园投入使用,5G网络基本实现室外连续覆盖。筹集建设政策性住房2.3万套,2.2万名动迁群众住进新房。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美丽乡村157个,223个村实现清洁取暖改造全覆盖。全力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京张高铁、京礼高速昌平段建成通车,沿线大尺度绿色景观廊道同步打通,城乡环境面貌大幅改善。
新时代的奋斗,是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进程。为人民谋幸福,是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2022年,昌平区将着力打造靓丽时尚的魅力新城。日前,一条“国际征集令”自昌平区发出,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制定昌平新城东区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这让人们感受到昌平区筹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的魄力。
随着道路、轨道交通、公园、学校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回天地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显著提升。推动回天地区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协同发展,在更大尺度范围促进职住平衡。
以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分类实施老旧厂房更新、闲置空间利用,高标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织补便民空间,提升整体品质。在老城区统筹实施“五微”提升,推动加装电梯,加强背街小巷整治,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活力。
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将成为昌平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在东小口、北七家、沙河等城乡结合部地区抓好土地整理、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在南口镇统筹镇中心区复兴和乡村振兴,打造高品质新市镇。在小汤山、崔村、百善、阳坊、兴寿、流村等平原镇与半山区镇,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级和耕地保护利用。在延寿等山区镇守护好绿水青山,打造绿色发展“聚宝盆”。另外,还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国家未来农业中心等项目落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培育壮大精品民宿、林下经济等业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55个村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全面振兴样板村越来越多。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奋斗者。无论是田野里辛勤耕作的农民,还是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无论是奋战在城市治理一线的党员干部,还是坚守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时代不可或缺的主角;每一滴汗水,都会为梦想之花注入生机;每一次拼搏,都将为昌平兴旺发展增添新的光华。
下一步,昌平区将紧抓历史机遇,围绕“加快建设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这一目标,积极谋划落实新一轮政策措施,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加快打造互促共融、相得益彰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努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善政善治之区。
生态人文引领打造美丽宜居新城
昌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生态宜人,近年来,通过编制实施“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规划,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出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形成农业嘉年华、居庸山月等品牌活动,文物保护利用持续加强,“文旅+”新业态提质升级,环境秩序不断优化。
未来五年,昌平区将围绕建设“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目标,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保生态、重人文,坚持高标准设计、精品化打造、国际化推广,做精一批主题游览线路,提升全域旅游品牌,激活“京师之枕”文化生命力。
加快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串联长流惠泽、龙泉漱玉、山水清音等景观节点,让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恢复荣光。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打造白浮翁山河文化景观带。
积极探索明文化主题旅游体验模式。打通明十三陵神道,恢复周边生态环境,深入研究文物活化利用,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十三陵整体景区风貌。
抓好长城文化带居庸路重点组团建设。对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居庸路重点组团详细规划落地。推动居庸关长城博物馆建设,数字化再现长城历史文化,讲好长城故事,推动长城生态景观修复,再现以“居庸叠翠”为代表的关沟72景,擦亮“居庸关”这张昌平文旅金名片。
以西山百里环廊为主线,串起西北部区域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连点成线,形成特色线路。做好长峪城社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再塑和平晨钟、神峰驻跸、长峪怀古等人文景观,再现佛岩秋韵、龙潭听泉、白羊千仞、虎涧春好、虎峪晴岚等“历史+山水”的自然野趣。做好京张铁路等工业遗址环境整治、转型改造,开发工业遗产旅游路径。继续推出“开往春天的列车”等一批低密度、高品质、个性化网红打卡地。
深化融合型全域旅游模式,让“十三陵-乐多港-八达岭奥莱-居庸关”文旅商圈成为京城消费新的引力场。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打造文旅领域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娱乐新业态,为文旅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实施游客体验提升工程。围绕吃、住、游设计提供更精致周到的文化地图、旅游攻略。提升全域住宿业品质,打造全域放心餐饮,鼓励更多餐饮企业推出精品、网红餐饮,用好美食社交,提升昌平旅游形象和品质。
昌平是创新的沃土、投资的热土,也是宜居宜业宜游开放的乐土,随着“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四方宾朋走进昌平山水、感受昌平魅力。
大江大河奔腾向前,时代潮流势不可挡。追逐梦想,勇毅笃行。叩问初心,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昌平区委区政府将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形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首都功能载体,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生态城市,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现代文明城区,努力共建国际一流的美好幸福家园,努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善政善治之区,塑造新优势,建功新时代,为将昌平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不懈奋斗,以优异答卷迎接幸福美好的明天。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