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办学前班诵读经典被指不能让孩子适应社会
https://news.hlgnet.com 2006-10-26
回龙观资讯中心
时间:2006年10月26日02:44 【来源:新京报】
前日,在回龙观小区的“日日新学堂”,孩子们在游戏区玩耍。学堂开办一个多月来,引起众多议论。
“办学堂,我们不是在复古”
回龙观小区几位家长组织互助式学前班,已有6名孩子就读;此举引发争议
■对话人物
无将大车(网名) 蓝色的星空(网名)
他们是回龙观小区的居民,“无将大车”从事媒体工作,“蓝色的星空”是大学教师。他们共同的身份是“日日新学堂”组织者中的两位。
■对话动机
9月18日,由回龙观几位家长组织的“日日新学堂”开课了。6名4、5岁的孩子做同学,3名老师开讲。
组织者们将“日日新”定位为一所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互助式学堂,家长共同出资、学生自订公约、家长和老师定期交流课程设置和计划,重在引导孩子多元化的思维方法。
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施行一个月来,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不乏有质疑的声音。但是,家长和老师对此充满信心。
■日日新学堂
●性质:自称是一所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互助式学堂。
●学生:6名,其中,2名男孩,4名女孩,年龄在4-5岁。
●老师:3名老师,其中,1名生活老师,2名教学老师。
●作息时间:早上8:30上课,中午11:30午饭,然后午休,下午2:30上课,5:00晚饭,晚饭后就可以回家了。每节课3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课程设置:书法(软笔)、经典诵读、语文、数学、体育,每天都有;生命教育、儿童文学欣赏、美术、戏剧表演、音乐、综合实践,一周一次;科学和手工,一周两次。下一步还计划开设英语、围棋和武术。
●课本摘要:经典诵读之《弟子规》。
弟子规总叙: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昨天原本是“日日新学堂”每周一次的综合实践课,但是听前日的天气预报说可能有雨,室外活动临时改为孩子学习包饺子。
日日新学堂设在回龙观一栋普通的居民楼一楼,由一套三室两厅的民居改装而成,客厅是孩子们的活动室,“日日新学堂”5个大字挂在墙角,这是每个孩子写了一个字拼出来的。活动室和教室的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
日日新学堂自己的网页上这样写着,“日日新学堂:语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是一群新式教育的探索者,致力于培养会思考、爱生命的健全的人!”网名为“无将大车”和“蓝色的星空”的两位家长,同时也是日日新学堂其中的两位组织者。
创办初期
办学费用家长共同出资
新京报:有人说你们在回龙观小区办了个“新式私塾”?
无将大车:我们不是在复古,还是叫学堂好些,叫日日新学堂。准确说是家庭互助学前班,从开始创意到实施,都是采取互助这种方式。家长们各自发挥其优势,比如有个家长热爱装修,那么学堂装修的工作他就做得多些,有个家长是营养师,他就给孩子们进行菜谱的设计,搞教育的家长对教学方面的关心就多一些。
新京报:你们是怎么想到做这个学堂的?
无将大车:最开始,我们两家的孩子在同一个幼儿园,是好朋友,接孩子的时候就聊孩子要上学前班的事情。我说我们不上了,现在的应试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太大了,在家自己教吧,然后我们一拍即合。
后来在回龙观社区网上看,发现寻找一个理想的小学是个普遍的难题,大家都在考虑怎么办,毕竟回龙观是个新建的小区,各方面配套还没一步到位。
新京报:为什么不想把孩子送进学校,你们担心什么?
蓝色的星空:学校是大班教学,孩子比较多,老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这样必然导致以知识为主的教育会多一些,真正有素质的、个性化的教育就没那么多。
无将大车: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和选拔,至于孩子到底怎么样?他的人格培养怎么样?性格培养怎么样?
创造力培养怎么样?现在是顾不上的。
新京报:那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筹备学堂的?
无将大车:今年4月底,我们开始在网上发帖子讨论这个事情,一些感兴趣的家长开始开会。开了无数次会,从各个方面论证这个事情的可行度。有些家长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有的觉得这种方式不可取,最后有四位家长比较认同,我们就在8月底开始做,找房子、装修,设计是我们家长自己做的。开始有十几个家长参与,后来就我们四个了,不过现在增加到六个了。9月18日正式开的课,现在是6名学生,3名老师。
新京报:一些家长为什么又退出了?
无将大车:因为这个事情需要经济实力,又是非营利的,互助型的。我们都是工薪阶层,所以迟迟没有行动,到只剩四家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了。
新京报:你们办这个学堂投入有多少?
无将大车:目前的投入还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没有想象得那么高,跟私立小学差不多。估算起来,装修费用花了4万元,学习、生活费用平均下来每个孩子一个月的费用大约2000元,比普通幼儿园贵了一倍。
课程设置
经典诵读不是最主要课程
新京报:在日日新学堂,孩子们的课程是怎么安排的?
无将大车:课程每天不一样,像书法(软笔)、经典诵读、语文、数学、体育是每天都有的,生命教育、儿童文学欣赏、美术、戏剧表演、音乐是一周一次,科学和手工是一周两次,综合实践每周一次。
下一步还计划开设英语、围棋和武术。
新京报:你们为什么考虑把经典诵读纳入教学中的?
蓝色的星空:它有一个大的教育背景,就是五四之后,教育的片面西化,我们自己传统的东西丢弃得比较多。此外,孩子小的时候记忆力比较好,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对这些的体验。
但是,这不是我们特别主要的一个课程,我们希望能加进一些,但肯定不会有太多这样的东西。
新京报:你们还打算开设围棋、武术这样的课程?
蓝色的星空:这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武术一方面是防身自卫,更关键的是我们希望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
围棋主要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是种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锻炼思维,我们觉得这个时候不用让他们知道1+1=2什么的,这种东西我觉得目前不用学。
新京报:学堂的老师和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无将大车: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她有10年的名校教学经验,还有国际的教学经验,她的经验和理念都比较到位,现在又在读教育的研究生,听到我们这个事情非常支持。
我们的教学主要靠老师,家长只是起个辅助作用,老师会定期和我们交流,包括教学计划、规划,我们都一起讨论,一旦定下来,就由老师实施,我们不会干预。
新京报:你们在社区网上的帖子里说,孩子们在这一个月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
蓝色的星空:孩子们可能不会表达出来,但是会表现出来,让你觉得他们非常快乐。
无将大车:我跟我的孩子有沟通,她很愿意在学堂学习,孩子们也不羡慕上其他学前班的,遇到有人问是哪里的,都很自豪地说“在日日新”。
新京报:上了一个月了,孩子们的变化明显吗?
无将大车:我可以举个例子,这里有个孩子,原来性格比较内向,经过这段时间,现在在大庭广众前表演都非常大方。我们认为,他以前在幼儿园,由于性格内向,容易被忽视。而我们这里因为人少,孩子的一点变化马上就能被关注,孩子也能很快感受到关爱,性格很快就变得开朗了。
蓝色的星空:如果孩子从小在一个不平等的环境里,就等于在培养他的服从意识,自主性就很难发挥出来,我们目前这种方式可以做到平等,如果在学校是比较困难的。
质疑声起
这种教育孩子能否适应社会
新京报:但是,有人怀疑你们这样培养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
无将大车:有这种担心的人很多,也很正常。但是现在学校和社会隔离得也很严重,包括一些大学生,独立能力很差。
我们为什么不希望孩子进入传统的教育体制里,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的环境,现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为什么在专家眼里具有社会性的学校出现这么多问题?这是他们应该反思的。而我们要开门办学堂,给孩子们提供一切的机会到社会当中,比如综合实践、口语交际课程,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交际、沟通,去倾听。
我们设想过很多,比如说每年让他们在外地生活一个月,在不同的地方,让他们吃在当地,住在当地,和当地的孩子、大人接触,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实,而不是到那儿看一眼就走了。他们这么成长起来,怎么会不适应社会呢?
蓝色的星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其实现在的学校也挺复杂的,包括家长的影响在小学中也有体现,而孩子在小的时候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非常不利的。而我们这个环境强调公正、相互友爱、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等,应当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新京报:你们的孩子如果今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无将大车:不会的,知识是相通的,我们虽然不以知识为主,但是我们要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有了能力,学习知识应该是很轻松的。我们不以考试为主,但是我相信考试是没有问题的。
新京报:你们作为家长还希望孩子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无将大车:宽容、友爱、高尚的品德,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爱自己、爱别人,爱祖国,对社会有责任感,懂得幸福地生活,懂得怎样让别人幸福地生活,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
未来发展
能否办小学现在还不好说
新京报:你们打算把学堂办到什么时候?会不会担心遭遇“孟母堂被叫停”的情况?
无将大车:目前我们学前班没有这个问题,做小学的能不能成,现在还不好说,做小学需要更大的勇气,做学前班是一个初步的摸索和尝试。
我们相信我们是对的,因为我们看到了从众的问题,才不去那样做,而且我们现在是做学前班,应该没有什么风险,即使是小学也没有那么多风险,小学的知识量比较少的,教法得当的话,在一个小规模的班级中,两年三年就可以完成了。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的兴趣被扼杀了比什么都可怕。
新京报:有人对你们的做法提出了一些质疑,说是在开历史倒车,你们怎么看?
蓝色的星空:确实我们从一开始就面临了一些质疑、反对,有的甚至都是很不理性的,我觉得大家对于一个有价值的新事物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思考。
新京报:你们说过这么做是对现在教育体制的一种挑战和超越?
无将大车:我不是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一无是处,我们这么做也不是说要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批判,但我们至少可以在现在这种状态下探索一条新的路。
我们做这个和现在的教育没有矛盾,也不是反对现在的教育。我们这么做对这个社会是有益的,现在教育资源紧张,我们主动地把我们孩子在公办学校的位置让出来,让更多的孩子进入学校,我们主动放弃国家对每个孩子的财政补贴,家长自己来承担这种教育的成本。假如我们的孩子成长得非常好,能为社会做点贡献,那就是社会的人才,一旦有问题,承担责任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精神很完善的人,这是我们的理想。
采写:本报记者杨华云
摄影:本报记者薛珺
(责任编辑: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