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和谐不应止步于围墙之内
https://news.hlgnet.com 2007-04-08
回龙观资讯中心
北京青年报:张天蔚 (07/04/08 06:10)
我们首先应该对网友“为了风景”的涵养和善良表达敬意:“对不起,真的很恨你们。”他对回龙观社区居民表达不满的网帖,居然如此开场。不过礼貌之后,他的批评却直接而明确:“如果没有你们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本来是平静的,环境也是优美的。可现在呢,(村里变成了)贫民区加十个龙须沟。与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仅一墙之隔,却是天地两重天。”
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在回龙观小区内外,居住着3个彼此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人群:从北京城区各地迁徙而来的回龙观小区业主;马连店村的“原住民”;循着商机而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回龙观社区居民的外来人口。
按照一种理想的社区聚合理论,上述3个人群之间,本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和谐关系———集中迁入的回龙观业主产生巨大需求,为嗅着商机而来的商贩提供就业谋生的机会;而外来人口的涌入,又为“原住民”提供了房屋出租等一系列新的机遇。如此,围绕回龙观社区建设,得以形成一个相对自足且稳定的“生物链”或“经济圈”。在这个“链”或“圈”里,尽管贫富有别,却也上下有序,理当各安其位,相安无事。
“为了风景”的网帖,显然揭开了这幅理想图景下掩盖着的并不和谐的一角,尽管回龙观业主以一种合法而文明的方式,生活在他们花钱购置的小区里,并没有对马连店居民的生活造成直接的伤害,但涌入马连店村的“靠回龙观居住区吃饭”的近万名外来人口,却使原本只有1500多人的小村不堪重负,“垃圾坑满了、鱼塘填满了,原本清澈的小河自然变成了垃圾场。”与“经济圈”由回龙观社区向外逐步扩散的同时,“环境圈”、“污染圈”也同步向外扩散。而且,虽然“为了风景”的网帖中并未涉及,但随着人口密度的急剧加大,马连店村的治安状况,也未必没有恶化的可能和隐患。
面对墙外村民的批评,回龙观居民表现出的“无辜”完全可以理解。正如为墙外近万名外来人口提供生计,并非出于他们的善心,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一样,对马连店村环境条件的恶化,回龙观居民没有任何的主观恶意。他们花钱置业,便有权营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花钱雇人维护社区的治安、清理社区的垃圾,并保证不直接贻害于周边环境,似乎已经尽到应尽的责任。
或许他们唯一没有想到的是,面对开发商的资本强势,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抱怨自己的弱势和无助。但在围绕他们的生活而形成的“经济圈”或“社会圈”里,业主无疑居于强势地位。当他们跟着城市规划和资本开发的脚步来到这里时,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其实是不由分说和无可选择的。他们是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方式,强行“嵌入”了当地居民的原有生活,由此带来的所有正面或负面的变化,当地居民只好照单全收。在这个意义上,回龙观社区的业主,对于墙外居民的生活,负有间接的责任。
本报曾于今年1月1日至3日,连续刊发3篇论及社区和谐的社评,其议论的事例,恰是回龙观居住区建设和谐社区的实践。几十万回龙观居民积极寻求社区自治和社区和谐之道,无疑是一桩意义重大的探索。但如今看来,社区和谐不应止步于围墙之内,没有更大范围内的社区和谐,围墙之内的和谐也很难独善其身。
既然是城市规划、资本开发和业主生活共同影响了当地原有居民的生活,政府、开发商和业主三者便有共同的责任,为周边居民的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就法律和经济关系而言,开发商和业主的责任,严格以围墙为界。但有回龙观社区与马连店村之间的关系为鉴,开发商的责任似乎有必要向围墙之外作适当的延伸,如对实际征地范围之外的居民生活的影响,也应该做出必要的补偿。围墙之内的居民,虽然对周边居民的生活没有直接的责任,但加强沟通、了解,体恤他们的生活,才能逐渐形成平等共处的和谐关系。至于政府为所辖区域内的所有居民提供干净、方便、安全的生活环境,密切观察本地各个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就更是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