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合写书深情缅怀烽火亲人
https://news.hlgnet.com 2009-12-11 来源:回龙观时讯
回龙观资讯中心
长篇纪实文学《不平凡的岁月》以女作者父母为原型
本报记者郝冬
他的人品令人肃然起敬,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烽火传奇并没有被湮没,他的女儿和外孙正用饱含悠悠情思的笔端追忆他的戎马生涯。
长篇小说以父母为原型
前不久,《昌平文艺》(2009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纪实小说《烽火激情红蓝箍》,文章的作者是回龙观镇医院医生徐时的6旬母亲、邯郸市作协会员徐宝华女士。
熟悉徐宝华的读者可以从这篇文章很快回忆起,2005年她与儿子徐时合写的一本以父亲徐指岩和母亲赵臣香为原型的3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不平凡的岁月》,讲述了抗日战争和湘西剿匪战斗中不同人物的命运,爱情与现实人生融合无间。
“1974年11月在八宝山为父亲开完追悼会的第二天上午,突然来了位盲人,他是要我父亲为他治眼睛,当得知父亲受文革迫害去世的消息后,他失声痛哭起来。”回忆难忘一幕时,徐宝华眼睛又湿润了,也就是那个时刻,她有了为父亲写书的念头。
据徐宝华讲,她的父亲名叫徐指岩(原名徐树荣),1917年11月出生于昌平上庄村,历经卢沟桥事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湘西剿匪的战斗,曾获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他是昌平区首位八路军战士,曾任职于晋察冀独立26团,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老部下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由于他爱民爱兵,老区人民忘不了他。
母子呕心力作
为父亲写书想法一直萦绕脑海,1983年,徐宝华写出了10万字的初稿,但后来不幸丢失。1989年从邯郸回京工作一段时间后退休,她有时间更多考虑写书的事情。
背着旅行包,带着笔和纸,为积累更多有关父亲的素材,2003年里,她不辞劳苦行走在大半个北京市,在城镇街道村子理走访了几十个父亲的老部下,就这样,记忆片段汇成清晰的框架结构,小说血肉渐丰满。
适逢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2004年春节过后,徐宝华正式开始把对父母亲的深情厚爱凝聚于笔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不平凡的岁月》将要诞生。
标点符号、段落结构、情节内容……为求故事生动性与严谨性,徐时校对时经常对母亲在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改正,并融入自己的想法。他每天下班后帮母亲打印稿件,那一摞40公分高的打印稿就是很好的见证。
因长期伏案疾书,写到小说下部第十五节时,徐宝华病倒了,于是徐时在母亲的口述过程继续打印成文,直到结尾。
“从印刷厂回来下车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2005年5月份的一天,徐宝华想到自己的小说即将由文史出版社出版时,内心感慨万千,她终于可以告慰父亲母亲和先烈们。
“她能把烈士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平北的人民苦难用笔写出来,我们应该赞扬她,更应该感谢她!”北京市人大原副主任武光在序言中对她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