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东小口将启动大部制
https://news.hlgnet.com 2010-01-13
回龙观资讯中心
昌平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昨日,昌平区政协三届四次会议开幕。昌平区东小口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东小口地区的大专委试点工作将正式启动。按照方案,在行政机制上,东小口地区将建设三个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并成立专业综合执法队伍。
试点方案已上报市政府
2008年,北京市将东小口地区确定为城乡接合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市委、市政府再次把东小口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列为全市重点改革任务之一。
按照当时的初步方案,东小口地区将试点大专委制。具体的方案是:将几个派驻的机构和办事处所属的机构整合,形成类似大部制的管理制度。
治理结构上,考虑是否在社区居委会和地区办事处之间设立几个机构,每个机构覆盖几个社区,承担城区办事处的职能,在居委会和办事处之间起到沟通的作用。
对于此项试点工作的进展,昨日,东小口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9月29日,拟定的改革方案经市发改委和昌平区审定后,正式上报市政府。
形成三级社区服务体系
按照方案,今年,昌平东小口地区将启动三个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地区办事处———大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居委会)”三级社区服务体系。
2004年,为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东小口地区办事处挂牌,与东小口镇“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实行对社区和农村的有效管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东小口镇已经有很多的大型社区,比如天通苑社区。为此,近年将试点建设几个大型社区服务中心,分区域对现有的居民居住区进行有效管理。
同时,为适应城市化的新要求,该地区还将组建专业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提高行政效率。
东小口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到了夏天,露天烧烤成为城市管理顽疾,之前虽由城管、工商、公安等进行综合执法,但都是临时性的。而在综合执法队伍组建之后,综合执法将成为常态,各部门相关的职能调整到一起,管理起来会更加顺畅。
■ 探访
“新城”与城乡接合部共存
东小口地区16个村已有4个村完成旧村改造
位于昌平区东南部的东小口镇,空间上呈“两区夹一带”的格局,即东部为天通苑经济适用房居住区,西部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东区,中部为万亩绿化隔离带。
这里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也是一座迅速崛起的“新城”。走在人流稀少的路上,林立的高楼和低矮的平房,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高高的塔吊竖立在空中,暗示着这里火热的未来。
在这里,原住居民、购买商品房的外迁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生活。数字显示,东小口地区现有人口42.8万人,其中行政村人口约2万人,城市中心区疏散人口约28万人,流动人口约12.8万人。
曾经的荒凉和不便
何先生是较早在天通苑买房的人。2001年,他把家安在了这里,那时的他感叹周围的荒凉和不便。“要看个电影,还得到城里去,感觉住在农村。”他说。
随着该区域的发展,很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如雨后春笋般不停冒出来,何先生感受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开始发现交通的不便。虽然道路越来越宽,但人也越来越多,每天早晚如潮汐一般从中心城往返,很多时候会感到疲倦。
近几年来,家乐福、西单商场等大型商场陆续进驻天通苑地区,地铁5号线也已经开通,交通和生活各方面让何先生觉得方便不少。
村庄两三年内慢慢消失
做销售员的张小姐租住在兰各庄村已有1年多,她已把出租屋当成在北京的“家”,房内的墙壁上还贴上了自己喜欢的一些画。然而,眼看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她开始担忧在这里的租房生活还能有多久。
张小姐的担忧也不无道理。目前,东小口地区的16个村中,已有4个村完成了旧村改造;其他村中,贺村已实现农民上楼,但原村尚未拆迁;霍营村农民回迁楼正在筹备建设;陈营村、中滩村的旧村改造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其他村庄,也陆续会在两三年内慢慢消失,变成高楼、产业用地或者其他。
本报记者 蒋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