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社区论坛| 集采地带| 观网亲子| 服务中心| 交易市场| 生活指南| 社区地图| 回龙相册| 原创基地| 登录网站  用户注册
   回龙观社区网 > 回龙观资讯中心 > 昌平新闻 > 正文 资讯搜索:

正月十五“民间花会” 全民健身“龙腾狮跃”闹元宵

https://news.hlgnet.com  2010-03-02   来源:区信息办    回龙观资讯中心  

    2月28日上午,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文化委、区体育局承办的2010年昌平区“民间花会”表演暨全民健身“龙腾狮跃”闹元宵活动在永安公园举行。来自全区17个镇街的20支精品民间花会表演队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为全区人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民族文化盛宴。同时,本次全民健身“龙腾狮跃”闹元宵活动也是第三届全国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活动首次在我区举办。



    上午九时,区领导潘建新、郑国柱、金晖、方炎、洪波、李永生一行来到永安公园,和近万名观众共同参加正月十五“民间花会”表演活动。 



    鼓声隆隆,振发出滚滚激情;锣响阵阵,焕发出恢宏气润。节日中的永安文化广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广场四周,鲜艳的彩球迎风飘扬,火红的横幅耀眼夺目,舞动的人群和欢快的歌声映衬着喜悦的笑脸,铿锵的锣鼓声里传递着昌平人民对虎年新生活的期盼。



    今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民间花会表演是我区第十一届艺术节的“重头戏”,参加演出的20支表演队伍全部来自于民间,直接参演人数达到了600多人,舞狮、高跷、跑旱船、小车会、大秧歌等民俗表演形式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在这支演出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演员只有10周岁,队员们都经过了长期的严格训练,表演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了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使得这项艺术不仅后继有人,而且发扬光大。



    “花钹大鼓”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它属于鼓、钹、舞高度统一的民间儿童舞蹈种类,以成人击鼓为指挥、以儿童击钹舞蹈为传承主体,使表演者在快乐的文娱活动中受到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我国民间儿童舞蹈中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小汤山镇后牛坊村的花钹大鼓于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区第一个“国字号”非遗,多次代表我区参加国内民间艺术比赛和国外文化交流演出活动。 



    在本次花会表演中,还有两支特别引人注目的表演队伍,那就是2009年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漆园龙鼓”表演队和“涧头村高跷”表演队。



    流传在昌平流村镇漆园村的龙鼓,起源村民消灾除祸、保佑平安的期盼和愿望,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最为兴盛,至今已传承七代。自2004年5月以来,我区流村镇漆园村“龙鼓”先后参加了各级各类活动20多场次,在传承民间特色艺术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来自十三陵镇满族文化村涧头村的高跷表演也是别开生面。男演员们脚踩半米多高的木跷,手执花棒、马鞭、彩扇、锣捶等各种行头,一字排开,边走边跳,高难度的动作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的群众观赏。



   涧头村高跷始于清末,至今共传承四代,其特点是跷棍技艺过硬,具有体系完备的唱腔、唱词,内容丰富,内涵深刻。集“歌、舞、戏、杂技、武术”五门艺术形式的精髓,自成体系,表演风格豪放而诙谐,技艺精湛,可观性强。涧头村高跷在解放前曾被誉为“京北第一跷”。作为满族及京北高跷的杰出代表,它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唱腔悦耳动听,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浸透着当地人民对美的求索。



    “花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深受百姓的喜爱。正月十五的民间花会表演是百姓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花会”在昌平有着悠久的表演历史。自70年代起,我区已经连续举办了近20届正月十五民间花会闹元宵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充分展示了我区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底蕴和全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本次元宵花会活动同时还是第三届全国“龙腾狮跃”闹元宵活动在我区的首次举办。该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发起,全国20余个城市300多个地方共同参与。作为今年北京市的第四个分会场之一,我区群众带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会表演得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一致好评。



    永安文化广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名观众。



    近些年来,区委、区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从2006年7月18日昌平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开始,我区严格按照北京市群艺馆的有关要求,结合昌平区的工作实际,重点实施了组织机构的建立、申报方案的制定、工作人员培训、广泛宣传、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普查等五项工作,使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粗到精,逐渐走向了正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和两次申报的实践,取得了“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后牛坊村“花钹大鼓”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和楼自庄“祖传张氏正骨”医术、漆园村“龙鼓古乐”等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及南口解连环、小汤山佟氏调肝医术等7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并全部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级申报项目名录专家评审团的评审,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围绕着打造商务花园城市、营造高尚的城市文化,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在扩展区图书馆地下一层书库的同时,新完成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197个,使全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达到了303个村,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村全覆盖;同时,对区新华书店营业楼进行了扩建和装修,新增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装修2000平方米,大力提高了书店的人性化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区文化委还对全区农村数字电影厅的设备和配套设施进行了安装调试工作,新完成116个农村数字电影厅设施设备的安装工作,使农村数字电影厅总数达到了298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的132%。通过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了营造高尚城市文化中文化设施要素,为全区百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的设施条件。



    2009年,区文化委结合“四下乡”和“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组织了各类艺术文化活动200多场,参与群众20多万人次;到农村、社区“星火演出”完成912场;围绕着昌平区第七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学生文化节和科学健身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参与组织了600人的腰鼓队、1000人的秧歌队及体操艺术表演,组织开展了舞蹈、合唱、朗诵、器乐比赛和社区居民秧歌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大促进了文艺节目内容的丰富化和文化活动的普遍化,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舞龙舞狮等民间节庆活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活动。这些活动在为春节、元宵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围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精神、凝聚信心、共建和谐,推动我区全民健康行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区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对推动全民健身的综合效应,通过举办体育竞赛,搭建活动平台,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体育健身。以昌平区第七届全民健身体育节为龙头,全年共组织举办了春季长跑、第三届和谐社区杯乒乓球比赛、第七届节水杯篮球赛等区级群众体育赛事23项,举办各单项赛事20余项次,基层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320项次,丰富的体育活动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全区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5万人以上。同时,我区还先后主办、承办及协办了铁人三项洲际杯赛、耐力跑挑战赛、2009北京市秋季长走大会、北京市健身路径交流大会等市级以上赛事活动4项,总人数超过1.5万人,其中群众踊跃参与成为赛事的最大亮点。



    在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需求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上午十点三十分,正月十五“民间花会”表演暨全民健身“龙腾狮跃”闹元宵活动在喜庆的锣鼓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昌平广播电视网

【编辑:沈莉
收藏此页】 【 】 【打印】 【关闭】  
 百度联盟广告   
 回龙观商家促销信息  发布信息>> 
 生活指南竞价排名 
 
Copyright@hlgnet.com All RightReserved.
回龙观社区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