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社区论坛| 集采地带| 观网亲子| 服务中心| 交易市场| 生活指南| 社区地图| 回龙相册| 原创基地| 登录网站  用户注册
   回龙观社区网 > 回龙观资讯中心 > 观内资讯 > 正文 资讯搜索:

精神疾病患者 康复治疗难“回家”

https://news.hlgnet.com  2010-03-23     回龙观资讯中心  
  来源:法制晚报

  一边是精神类疾病医院病床超负荷使用;一边是社区残疾人康复机构的修建遭到社区居民抵制。

  大量精神类残疾病人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却无法实现社区的就近康复治疗,只能长期住在大型医院就诊,使得患者及其家属也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北京三大精神类疾病医院,在不断增加病床的同时,住院治疗接待能力仍处于吃紧状态。

  而这其中,不少患者原本都可以回归社区进行康复治疗,但由于社区缺乏相应设施条件,一些长年在医院住院的患者因为长期脱离社会已经出现慢性精神衰退。

  现状

  社区 建康复场所遭居民抵制

  日前,一张贴在西直门内大街188号楼内的通知在居民们中引起轩然大波。

  通知称,将在西直门附近的后半壁街19号楼建立西城区平安医院精神病房,拟设150个病床。居民代表王彬女士说,相邻该楼的188号楼的122户居民均反对此计划。

  记者了解到,居民们担心如果精神病人病情发作时大声喊叫或伤人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影响,而像空气污染、医疗污物的处理也让居民们深感不安。

  相关部门曾提出给医院病房安双层玻璃等办法,但居民代表们仍不同意在自家附近修建精神病房。

  时隔3个月后,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后半壁街19号楼探访时发现,此处尚无动工迹象。

  据了解,目前医院、社区等多个部门仍在对修建病房一事进行协商。

  延伸

  像平安医院这样,紧挨着小区建立精神病房遭居民反对并非个例。

  2009年3月,本报曾以《智障康复中心为邻居民不踏实》为题报道了崇文区京城仁合小区居民担心小区要建康复中心一事。

  后来,崇文区残联表态,康复中心里绝对不包括“精神残疾”人员的康复,只是为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人员进行培训康复,居民们才放下心来。

  而据外地媒体报道,在杭州、广州、沈阳等地都发生过康复中心进小区遭抵制的事件。

  医院 精神类疾病医院床位吃紧

  回龙观医院作为北京市最大的精神疾病治疗康复三甲医院,住院床位有1300余张。

  院长杨甫德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加上现在人们对精神健康的逐渐重视,北京的精神疾病患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目前,该院的住院床位使用率为105%,为满足患者需求一直在加床使用,但仍有不少患者需排队预约入院。

  “在回龙观医院,最长的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时间已达到40年。”杨院长说,住院的病人中,不少是已经具备回社区进行康复的患者,而这些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过长,已经出现慢性的精神衰退。

  他表示,患者如果在社区康复中心接受“工娱治疗”,能体会到社会、社区对他的关怀,更能促进其尽快恢复健康。

  延伸

  记者了解到,由于三甲医院的床位数量是由卫生系统根据所在地域的人口数量和地区范围确定,因此靠扩建医院增加床位的方式来缓解患者需求并非有效途径。

  与回龙观医院并立为北京三大精神类疾病医院的北京市第六医院和北京安定医院也同样存在着床位紧张的情况。

  两所医院中都有一定数量精神类疾病患者因为无法转诊至社区进行康复而成为医院老“住户”的情况。

  患者 回家没地儿只能住院治疗

  26岁的王亮(化名)在回龙观医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已经有3年的时间。

  通过治疗,目前他已经达到了进入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阶段。然而家住海淀区某社区的他,却遇到社区没有康复中心的困境。

  对于患上了精神疾病,王亮显得十分坦然。他告诉记者,现在他的病情已经从重度精神疾病恢复到了轻度的抑郁症状,长期的治疗已经让他的患病症状有所好转。

  “如果有社区康复中心,我愿意回社区治疗,至少离家里也近。”王亮说,在医院虽然有医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他还是会觉得孤单。

  “如果有社区康复中心,我也能天天见到父母,心里面也就踏实多了。”王亮说。

  延伸

  杨院长告诉记者,类似王亮这样的患者在回龙观医院确实还有不少人。

  造成这种现状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有家属希望患者在三级医院继续享受高等治疗的原因,还有一方面就是由于社区缺乏接纳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中心。

  本土经验

  月坛12名青年“静心园”内接受治疗

  3月17日下午,记者探访了2008年成立的全市首个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站“静心园”。

  月坛街道一座普通二层小楼内,12名青年男女正围坐在会议室,在医生的指导下说着自己的生活近况。当外人来访时,他们都会微笑着说声“你好”。从外表根本看不出他们有精神残疾。

  而在二楼计算机室内,几位学员正对着电脑玩游戏。据介绍,这个游戏可以锻炼病人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思维顺序。

  “父母年纪大了,我想找份工作,挣点钱补贴家里。”小郭说,她出院后,一直在社区康复站接受康复治疗。

  经验之谈

  依靠社区康复站提高患者综合能力

  据月坛街道残联理事长黄尊一介绍,“静心园”康复站创建之初遇到了一些困难,居民们开始时有些害怕精神残疾的病人在小区内出入。

  于是,康复站与回龙观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合作,每天都有一名回龙观医院的医生到站里。学员不仅能接受免费康复治疗,康复站还为他们提供午餐、三险补助和现金补助。

  逐渐地,居民们发现,病人在康复站里接受日常治疗后,变得有礼貌、讲卫生了,于是也不再反感。

  黄尊一表示,以往精神残疾人只有医院和家庭两个治疗点,在家中治疗往往没有科学指导。

  建立社区康复站后,稳定期的病人可以来到社区,由医院医师到站指导,除了有心理学志愿者和社工帮助康复外,还定期组织学员出去参观游玩,提高学员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他山之石

  国外三级防治网有效缓解病患需求

  目前,三级网络是国际精神病防治康复的一种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构建已十分成熟,亚急性和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都可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特别是在法国,三级网的建设十分成熟。”回龙观医院杨院长说,法国精神疾病医疗单位根据社区人口分布密度和可及性,每7万人分成一个治疗社区,有效地缓解了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需求。

  另外,从医院转诊到社区康复中心的病人已经过严格的医疗检查,都是处于稳定和恢复阶段的病人,这部分患者进入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后期辅助治疗不会对社区构成威胁。

  再加上双向转诊制度,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任何衰退情况,就会立即转诊医疗机构,不会任其病情继续发展。

  2007年3月1日起,《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正式实施,在“精神疾病的康复”一章中规定,本市逐步建立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精神卫生机构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的精神疾病康复体系。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辖区的实际需要,规划和建设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能接受精神残疾患者或智障人士的单位少之又少。

  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只能“窝”在家里,对其身体状况的稳定很不利。而智障人士和精神病患者能在职业康复站通过参与公益性劳动进行康复。

  文/记者魏佳池海波王贺健

  回龙观医院的部分病房内,因为床位紧张,四人间已经临时加床变为六人间摄/记者池海波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
【编辑:yangxing51
收藏此页】 【 】 【打印】 【关闭】  
 百度联盟广告   
 回龙观商家促销信息  发布信息>> 
 生活指南竞价排名 
 
Copyright@hlgnet.com All RightReserved.
回龙观社区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