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康复网络、形成技术支持链等
本报记者 王扬 通讯员 方海梅
650人,这是我地区残疾人的人口总数,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分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一直是我地区党委、政府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我地区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力度,深入开展了辖区内残疾人建档、筛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提供、转介服务等工作。目前,我地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609人,建档率达到了93%;605名残疾人得到了康复训练服务,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3%。3月18日,市区评审组来到我地区进行视察。
社区康复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我们对全地区残疾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和康复评估,通过专家评定,共计438人有康复需求,其中肢体残疾371人,视力残疾55人,听力语言残疾45人,智力残疾101人,精神残疾69人,多重残疾9人。”区残联工作人员方海梅介绍,我地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属15个社区康复基层站负责辖区残疾人的康复服务。
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请两名神经病学专业副主任医师,负责地区脑瘫患儿、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技术指导;2007年中心两次聘请解放军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进行专题讲座,并对中心义务人员进行培训。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3人参加过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的康复技术只是培训和市残联组织的康复技术骨干培训。对凡是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病病人和陪护人员全部免费进行康复训练常识和训练手法的培训。以二拨子、风雅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示范,开展家庭康复员培训,11个家庭参与了活动。
形成六大特点推进康复工程
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程,我地区已形成六大特点推进这一系统工程。一是康复网络的形成,按照15个康复基层站所在位置对本地区8自然村、46个居委会进行区域划分,明确了各基层站的服务范围,和中心康复科共同构成康复服务网络;二是技术支持链的形成,康复科主治以上人员负责对社区站康复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康复技术指导,必要时进行会诊、转诊;三是康复服务无缝连接,残疾预防教育、家属培训、双向转诊和转介服务等,通过技术链,向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四是康复与传统医学相结合,聘请了中医临床、推拿按摩等专业的研究生,运用专长为患者提供推拿按摩、针灸理疗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疼痛治疗效果极佳;五是新技术的开展和运用,今年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业务已开展,又派出一名外科医师学习骨科和骨折术后康复;六是安全康复理念的建立,对残疾人康复时始终强调安全康复理念,对40对以上患者进行心电图和血压检查,残忍人康复时康复员不得离开,康复完后康复员要送康复员回病房或送交家属,康复员掌握急救知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