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潮退去两周,就连那些抢盐之后的调侃段子都已经不再那么新鲜了,但有关谣言的故事,是否还会上演不同版本?那些曾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谣言,为何没有让中国民众获得应有的免疫力?
始于3月15日,终于3月20日的全国抢盐风潮,一度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出现食盐抢购、食盐脱销和哄抬食盐价格的现象。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辐射泄露的背景下,人们的恐慌心理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令常识被漠视,谣言风传。忽然抢盐潮退,迅速的自嘲和调侃,让那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抢购看来如此滑稽。然而,仅因为听信谣言而发起的抢购食盐现象,在8年前的非典时期就曾出现过,而类似谣言传播也在不同范围内一再上演。究竟,在谣言背后,是什么在推动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经历了数度谣言的民众,为何却未能获得应有的谣言免疫力?
十年谣言的集体记忆
谣“盐”成为谣言,事过两周,再去回忆,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滑稽,正如一切我们曾经历过的谣言一样。
算上前段时间江苏响水化工厂的爆炸谣言,这一次的吃盐防辐射谣言已经是国内一个月以来的第二次谣言风暴了。
近10多年来,有关谣言的集体记忆,层出不穷。
从1999年开始,接连三个夏天,河南中牟、上蔡以及湖北十堰等地先后出现了艾滋西瓜的谣言,导致西瓜滞销。两年后,天津爆发艾滋针谣言,一时间人人自危。此后五年,中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出现了“本地化”的艾滋针谣言。随着艾滋疫情透明化以及政府对艾滋病问题的重视、媒体对科普知识的宣传,艾滋谣言才逐渐淡出公众视线。
2008年,在奥运圣火在法国等欧洲国家传递不利的背景下,针对家乐福的三则负面谣言,最终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家乐福风潮。有专家分析此次事件指出,谣言的情绪宣泄功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由谣言催化的抵制行动以一种相对极端但也相对鲜明的方式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民众的呼声。
2009年7月,杭州飙车案肇事者胡斌被判入狱三年,当天,“受审胡斌是替身”的传闻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一场热闹的网络搜索、网民鉴定戏码随即在互联网上演,他们将杭州市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推向崩溃的边缘。这类谣言,前有“周老虎”,后有“钱云会”,版本不同但共同表达了人们对于一级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周老虎”事件最终证实,也正因此,带来了其后“胡斌替身”和“钱云会疑案”的不断质疑。
2010年2月20日,“山西将于次日六时发生大地震”的谣言骤然流传。次日凌晨,太原、晋中、长治、晋城等地,成千上万的群众离家“等地震”。而在“等地震”的几个小时内,山西地震局网站无法打开、电话无法接通。同类事件还有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的谣言传播。当一种猜测在人们中间口口相传,信息不透明加剧了人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慌,从而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及至此次抢盐风潮,在末日危机的心理暗示下,加之人们对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记忆被唤醒,疯狂的抢购行为在人们相互之间善意的提醒中,愈发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速度。
“抢盐”潮退去两周,就连那些抢盐之后的调侃段子都已经不再那么新鲜了,但有关谣言的故事,是否还会上演不同版本?那些曾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谣言,为何没有让中国民众获得应有的谣言免疫力?
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在北京回龙观一带拉活的司机老孟,在3月17日抢盐风中,扮演着被传播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 “您没听说?快去买盐吧。”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后,他立即将同样的信息,不厌其烦地传递给每一位乘客。然而当谣言过后,回想起抢盐的疯狂,老孟不禁自问,在这场谣言中,自己究竟成了谁的传声筒?
有一句俗语: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大概最基本的概念便是拥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们。
我们什么时候最关注科学?大概就是某种危机出现的时候。但这股风潮不易扎根,再有下一次,我们似乎依然脆弱恐慌。
“听信谣言折射出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科学判断力的欠缺。”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杨建华说,“这种欠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突出,却容易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导火索和放大器。”
据科技部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10元,目前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人员有180.84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里有13个半科普人员。“即使是大学生,没有看过一本科普读物的也大有人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一项来自中国科学协会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比2007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这个结果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差距约20年。科普工作可谓任重道远。与这一数字对应的恰恰是近年来刘太医、张悟本们的走红以及不堪拷问的轰然倒掉。
事实上,科学有时候并不深奥,只在于人们是否能够理智思考。在有关碘盐防辐射的破谣科普中,一个民间科学传播群体科学松鼠会,扮演了“谣言粉碎机”的角色。
“(通过吃食盐来摄入足够的碘)一个成人必须一次性至少吃下3.3千克盐,也就是六斤六两。这样一来,碘是补够了,人也齁死了!显然是不行的。”近日,这篇文章在网上不断传阅,生动有趣的比喻让人们立刻知晓囤盐的荒谬。这篇来源于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文章,几乎在吃盐防辐射谣言刚刚传播时,便在网上出现。与传统的官方科普行为不同,民间机构的非营利科普宣传,带着亲切和幽默,在谣言最易于传播的网络中宣传科普知识,也较为容易被网民接受。
在科学松鼠会主办的果壳网上,类似的科普文章比比皆是。如《为啥喜欢看灾难?》、《经常洗头容易患癌?》、《怎么狠心怎么算,碘131也害不了咱》、《银针探毒,是科学还是巧合?》等文章。这些紧扣社会热点、关注度高的文章,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填补着来自官方的科普宣传缺位。“如果来自课本、来自政府的科学传播都可以如此通俗,贴近热点,我想大家的科学素养也会有相当的提高吧!”一位网民这样感叹。
期待官方信息透明及时
纵观以往的谣言事件,来自官方权威声音的缺失,以及滞后的官方发言而引发的公信力丧失,也是谣言四起持续滚动传播的原因之一。
如何打消突发性的恐慌和盲目心理?浙江大学心理系教师徐青建议:制止谣言扩散,政府应该更加主动地面对公众,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
及时,可能是一切以正视听的官方发言最要紧的一环。
在此次抢盐风潮中,谣言最先起于浙江、上海沿海一带。
3月16日,在微博上弥漫“抢盐”消息时,一名网友与浙江省领导的对话,成当天一段“抢盐”佳话。
当天19时18分,网友“方宇琦”在微博上向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说:“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
19时20分,蔡奇回复:“请继伟省长关注。”很快,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在微博上说:“已部署。”并告诉网友,“盐会有的,请参阅浙江在线。”21时12分,蔡奇再次发布微博:“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望浙江同学转告。”
当两位省领导发布权威消息后,网友纷纷通过微博转发。截至22时30分,蔡奇那条“食盐保证供应,请浙江同学相互转告”的微博已有近1000人转发或评论。
与一年前山西地震谣言传播时,山西地震局网站无法打开、电话无法接通而造成的信息不畅相比,此次谣“盐”在两天内迅速消退,官民微博上的信息快速互动,也成为政府在此类事件中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正面经验。
专家表示,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官方到位迅速的反应,是制止谣言的第一道屏障。另外,除了通过新闻发布会、广播、电视直播等方式迅速发布消息,官方发言还应该在语言表达的准确、通俗、客观以及在传播载体和方式的选择上多下功夫,以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认可度。“利用微博形成的官民互动,是一次贴近社会的传播载体选择范例。”
“抢盐风波”已经平息,国家也通过快速应对和强制处罚在个案中取得了公众的认同。然而,我们没有理由就此乐观。当下一次谣言酝酿时、传播中,中国社会是否便具备了免疫力?个体是否还会发出“我是谁的传声筒”的慨叹?政府是否能够从众多谣言事件中建立一种免疫机制?一切的疑问,有待下一次谣言危机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