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交通拥堵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6.6% 工作日京城每天平均少堵1小时
今年第一季度的交通拥堵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6.6%;第一季度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小时;北京市五环路以内早高峰的全路网平均速度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1%,晚高峰全路网平均速度提高了10.4%……
昨日,本市首次公布缓堵成绩单,市民绿色出行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日公共交通日均总客运量达到1943.0万人次,比2010年同期的1870.4万人次增长3.9%城市交通疏堵工程初见成效。
自去年12月24日,本市实施28条综合缓堵措施已过百日,“新”成为交通行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儿:开了5条新轨道交通,本市地铁线网从中心区向昌平、顺义、大兴、房山、亦庄等区域延伸;10条新短途公交线路通了,串起了地铁站点和50多个居民小区;“一站直达、高峰运行、乘车刷卡、统一标识”的社区通勤快车,成为一种新公交模式,已开通12条;13号线行车最小间隔2分40秒,1号线行车最小间隔2分05秒,轨道交通日最高客运量近700万人次,日均客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多。
市交通委委员王兆荣表示,交通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缓解拥堵,改善环境,人人有责。希望广大市民多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畅通北京、从我做起。
建:3条地铁新线年内试运营
缓堵新政中,“建”占重头。而目前京城最红火的建设项目当属轨道交通。市交通委统计,目前北京在建轨道交通是历史最大规模,在建轨道线路13条,总长度达279公里。其中,8号线二期北段和9号线南段、15号线北段,全长33公里线路将率先开通试运营,缓解回龙观、丽泽、六里桥、北京西站等地区地面交通压力,同时对缓解13号线西部的客流压力起到显著作用。
既有线路,也有建设项目。13号线知春路站,“五一”前将新增一条换乘通道,提高换乘通行能力和站台疏散速度。1、2号线加装安全门工程正在修改完善《可研报告》。1号线信号系统更新工程年底前开工。13号线两座车站及八通线3座车站的加装安全门设备安装年内完成。西直门换乘通道主体结构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另外,1号线将更新19组车辆,2号线增购2组车辆,5号线增购22组车辆。同时,4号线也将增购13组车辆。1号线则力争在今年暑期前,全部改用空调车运行,改善乘车环境。
此外,今年本市继续实施每周一天高峰时段限行,消减了交通流量;东教场胡同南口等一批微循环道路得到疏通,进一步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等。
管:5条地铁再缩发车间隔
今年1月1日至4月15日,5.76亿人次搭乘地铁出行,日均客运量548.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2%。为应对客流持续增长,进一步缓解骨干线路高峰时段运力与运量矛盾,13号线、1号线和机场线先后缩短发车间隔。
类似缩短发车间隔的情况,未来3个月每月都有。其中本月,八通线平日早高峰列车最小间隔由3分钟缩短至2分50秒,提高运力5.9%;晚平峰时段增发20列车,缩短发车间隔,改善晚归乘客乘车环境。4号线将实现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由2分30秒缩短至2分15秒的目标,运力提高11%。同时,13号线双休日增发30列车,解决平峰时段客流压力。
5月份,10号线平日早高峰最小发车间隔进一步缩小,由2分55秒调整为2分45秒,提高运力6.1%。6月,5号线平日早高峰发车间隔计划由2分50秒调整为2分30秒,提高运力13.3%。
限:机动车增幅下降59.1%
“今年一季度,本市机动车净增量为8.3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59.1%,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89.2万辆。”市交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其中包括通过摇号获取购车资质的1.2万辆车,新政实施前购买的备案车,还有类似货车等不需参加摇号直接上牌照的车辆。
新增数量不再井喷,对既有车辆的管理也取得成效。通过微波、超声波等科技手段监测显示,本市五环主要路网(环路、快速联络线、高速路以及主干路)交通运行情况有所改善,其中五环路内早高峰主干路网流量下降6.94%,车速提高5.46%;晚高峰车流量下降5.83%,车速提高4.42%。
另外,随着本月1日起本市非居住区停车价格上调,加之油价调整等因素,一部分市民自觉放弃私家车,改乘公共交通等绿色方式出行。本月上旬比3月下旬早高峰主干路网流量下降了8.07%,速度上升6.48%。晚高峰路网流量下降了7.28%,速度上升了6.13%。
“十二五”期间,交管部门还将全面启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交通运行信息服务发布系统、交通信号控制、违法监测、电视监控、号牌识别等科技系统。今年,交管部门计划新增综合检测设备、违法监测设备和各种监控设备近3000套,再增室外诱导显示屏90块、GPS车载终端640套,路口信号灯1700处。记者 刘冕
交通拥堵指数将实时发布 市民可根据指数推算出行时间选择出行方式
今后,市民不仅可以根据天气预报穿衣,还能通过查询交通指数,预测出此次出行所需的大约时间。昨日,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透露,今后这些数据有望实时更新,方便市民合理选择出行方式。
所谓交通指数,是本市独创的交通拥堵指数的简称,是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指数值。“相当于把拥堵情况数字化。”郭继孚介绍,交通指数取值范围为0至10,每2个数一等级,分别对应“畅通”、“基本畅通”、“轻度拥堵”、“中度拥堵”、“严重拥堵”五个级别,数值越高,表明交通拥堵状况越严重。
“这些指数是通过全市3万多辆出租车上的车载GPS回传动态数据后,分析计算出来的。但交通指数并不意味着车速。”郭继孚说,因道路情况不同,速度带给人的感受并不相同。比如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快速路上感觉就是严重拥堵,而在胡同等狭窄道路中就感觉比较顺畅。“为了测算区分出这些等级,千余名工作人员携带GPS等仪器,几乎跑遍大街小巷,之后通过比对现场感受和数据测算,最终确定各种不同道路的交通指数。”
按照交通指数计算,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包括严重拥堵、中度拥堵共计1小时15分钟,比去年同期减少1小时;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为4.48,处于轻度拥堵等级,较2010年的5.37同比下降了16.6%。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日平均交通指数较2010年第四季度的7.14下降了37.3%。“这些数字的计算,就将北京缓堵措施的成效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而缓堵的目标就是将交通指数控制在6左右。”
除了将抽象的拥堵概念具体化,拥堵指数还能计算出个人出行时间。“市民根据指数,可以立即了解到道路网交通拥堵情况,从而对自己出行所需时间、可能遇见的交通拥堵有一个预期。”郭继孚透露。
“目前,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官网发布的数据为每日早晚高峰的平均交通指数,今后有望变成每15分钟更新一次。”郭继孚透露,这样市民就可以掌握拥堵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最拥堵的时刻,有针对性地避开拥堵时段,错峰出行。(记者刘冕)
解读
交通指数 对应路况 出行时间
0至2 基本没有道路拥堵 可以按道路限速标准行驶
2至4 有少量道路拥堵 比畅通时多耗时0.2至0.5倍
4至6 部分环路、主干路拥堵 比畅通时多耗时0.5至0.8倍
6至8 大量环路、主干路拥堵 比畅通时多耗时0.8至1.1倍
8至10 全市大部分道路拥堵 比畅通时多耗时1.1倍以上
地铁客流上周五逼近700万
北京轨道交通日客运量再攀新高。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透露,4月15日,全路网14条线路客运量达697.4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4月15日正值周五,北京地铁公司所辖12条线路共运送乘客599.8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1号线客运量最大,为142.27万人次;5号线、13号线及亦庄线客运量亦突破历史纪录,分别达到95.68万人次、74.88万人次、11.61万人次;去年年底开通的地铁新线运营情况总体平稳,15号线一期、昌平线、房山线客运量分别为7.26万人次、7.67万人次、0.98万人次。此外,4号线和大兴线客运量为97.6万人次。
为应对大客流,当日地铁各线共加开临客11列,其中5号线加开6列,1号线、15号线、昌平线共加开5列。北京地铁公司,将根据各线客流情况及时采取加开临客、限流等措施,缓解客流压力。(记者刘冕)
(北京日报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