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只有一间旱厕,三四岁的孩子只能在教室外用塑料桶“方便” 本版摄/马婧
志愿者捐赠的旧蹦床成为了孩子们的“新”玩具 打工老人来京14载 曾办三所打工子弟校 三年前在回龙观租平房办幼儿园———
“谢谢,谢谢!这些东西孩子们肯定喜欢!”看着志愿者送来的旧衣服和玩具,63岁的温德凯差点掉眼泪。
老温是回龙观城北市场北侧英才打工子弟幼儿园的园长,这是观内最廉价的幼儿园——月托费240元,有80多名打工子弟在此上课。
今年已63岁的老温,自1997年来京后,先后办过三所打工子弟学校。虽然现在还欠着债,但他说:为了孩子,要坚持办下去。
现场
平房教室 塑料桶当厕所
出租房、旱厕、煤炉……上周六上午,回龙观城北市场北门对面,孩子们正在老温的幼儿园里跟他学手风琴。
幼儿园的教室是老温租来的,没有食堂,只有一个用煤炉烧水的房间。唯一的旱厕只有稍大一点的孩子才能用,三四岁的孩子只能坐在教室外的塑料桶上“方便”。
这家幼儿园于2007年创办,目前有80多名3—6岁的孩子入读。
他们的父母多在城北市场做小生意,虽然条件艰苦,但240元的月托费,比起观内大多数2000多元/月的民办园,已经很便宜了。
“关键是离得近,放在这儿也比让孩子待在市场里放心。”家长们说。
进京
跟打工潮 办打工子弟校
老温是张家口人,从20岁当教师起就主教化学,还会拉手风琴、二胡。
1997年起,张家口人开始进京打工,并聚居在海淀六郎庄一带。
老温时常听到回家的打工者说:“到北京能挣着钱,但就是孩子没地儿上学了。”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老温趁着手头还有些积蓄,贷了些款进了京,花1万元在六郎庄开了第一所打工子弟小学。
此后,他又随着打工人群的迁移先后在巴沟、沙河办了两所打工子弟校。
办学
出租房中 拉手风琴教唱歌
老温的幼儿园挤在回龙观三合庄村的出租房中,虽然实行的是半日托制,但因为父母做生意太忙,大部分孩子都是在下午或晚上才被接走。
“那也没办法,孩子待在我这儿总比在市场里乱跑安全。”老温说。
幼儿园的4名老师是他招聘来的,都是幼师毕业。
每到下午,老师们都下班了,老温就身兼数职,教识字、算术,还拉着手风琴教孩子们唱歌,直到孩子们被接走。
老温最自豪的是拥有教师资格证——单凭这一点,家长们就会放心地把孩子送到他的幼儿园。
从起初的30多人到现在的80多人,老温估计,幼儿园明年最少有100人。
困难
临近退休
还有8万多元没还上
“除了教育我还真的什么都不会。”再过两年,老温就该退休了,唯一让老温放心不下的,便是这里的孩子们。
“几年下来,已经贷了20多万元,现在还有8万元没还上。”他说,义务办园虽然面临资质、经费等困难,但仍然希望这里的幼儿园能坚持办下去。
如今,他的二儿子已经在北七家附近办了一所打工子弟幼儿园,老温终于开始考虑回老家颐养天年的事。
来源:法制晚报 文/记者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