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晨报
实有人口、网格化服务管理
不断提高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努力做到社会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各类人群全面覆盖。
1、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
坚持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努力形成与首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和管理格局。
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向更多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新城和周边区域合理分布。严格户籍准入政策和指标调控,优先引进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人口评估机制,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确保首都人口发展符合调控目标要求。
落实人口总量调控区县属地责任,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分管、属地负责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解读:人口规模问题事关首都可持续发展。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960万。
“人口评估机制”意味着政府更重视可持续发展,更重视资源“均摊”背景下保护每个人的利益。以重大决策中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为例,引入人口评估机制,更科学地划出了水资源管理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水污染控制红线。
按照规定,今后本市将禁止新开办高档洗浴业和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以及滑雪场、高尔夫球场和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高用水企业。
根据规划,到2020年前,本市中心城区平均每年要疏解约4万人,完善旧城保护、缓解交通拥堵。其中,未来五年西城区将通过各种方式疏解10万人。
本市拟在昌平回龙观、丰台张仪村、房山长阳等5地建设总共250万平方米的对接安置房项目,至少对接7.5万人口。
东城区选定朝阳区定福庄南区、豆各庄和通州区“两站一街”地块作为人口疏解对接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东城区目标是在203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65万人,共疏解21.5万人。
2、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居住证、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市联网、部门联动、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
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协作机制,做好流动人口双向服务管理。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要求,加强流动人口、人户分离基础信息采集,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努力解决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市将总结推广“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经验,建立健全青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出租房屋集中管理等模式。
通过建设国际化社区等方式,做好长期在京居住的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3、完善各类人群服务管理
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居家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社会闲散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做好教育、帮扶、矫治等工作;充分发挥区县“阳光中途之家”作用,完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管理。
建立健全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制度,使之及时得到救助、治疗和康复;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解读:发展促和谐,繁荣共团结。对少数民族乡村农民来说,“十二五”期间他们的收入增长将高于京郊平均增速,最终要达到平均线以上。
2010年全市民族乡人均劳动所得达12053元,较2006年增长77%,年均增长19.3%。今年,少数民族乡村人均劳动所得要增长10%。
此外,少数民族村的生态环境整治、产业方式转变等均取得显著发展。2015年,全市9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全市或所在区县平均水平。
“9064”养老模式,适度普惠应对人口老龄化。目前,本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已将近20%,达到老龄社会标准的2倍。
本市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构架了“9064”养老模式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社会专业养老机构养老,目前已基本形成新的模式框架。
为满足90%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去年全市发放养老服务券4.3亿元、实际花费4.1亿元,“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100元券”这一创新举动,拉动建立约5000家养老服务商。
“十二五”期间,万名老人平均可拥有100名上门服务的护理员;社区将建10万张日间照料床位;全市养老床位将再增5万张,达到12万张。
4、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工作,科学划分网格,合理配备力量。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畅通信息发现报告渠道,健全监督考评体系,搭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完善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制定并试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构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基层经验:2011年的元宵节下午,东花市北里社区有人闻到胶皮煳味。
不用打电话报警,北里中区所属的“第2网格”的工作人员,一分钟内就及时赶到现场并处理了这起因地下室出租房内电冰箱插座短路引起的小意外,将损失减至最小。
2.05平方公里的东花市街道被划分为26个网格,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都可以做到网格内就地办理。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将原来浮在上面的各级干部都下拉到了网格中,凡是网格里发生的各类事件,网格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今年春节,这里实现了零火情、零火灾、零伤亡的三“零”目标。
解读:东城区、朝阳区、顺义区三个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去年下半年试点先行,推动社会建设纳入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这种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将在今年向全市推广,并在“十二五”时期末基本实现全覆盖。
【名词解释】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是指社会服务管理中运用网络地图技术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把每个街道所辖区域科学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
以网格单元为基本单位把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其中,科学配置和整合服务管理力量,明确责任管护主体,实行分层、分级的全区域管理、全时段监控和全方位服务。
发现问题实时反馈到城市信息监控指挥平台并及时有效解决,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主要内容
●建立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制度
●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老人补助医疗制度
●建立城乡社区(村)养老(助残)餐桌
●建立城乡社区(村)托老(残)所
●招聘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
●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
●开展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
●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为老年人(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