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方芳
为了分流北京儿童医院和儿研所的就诊压力,去年年底,市卫生局要求全市所有二、三级综合医院全部恢复儿科门诊。近三个月过去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医院都号称已经恢复了儿科,但有的没有单独儿科号,有的未设儿科急诊,有的挂靠在其他科室,有的则只看新生儿疾病,明显是在应付事儿。
不仅如此,大多数综合医院儿科只设内科,且没有儿科诊疗器械,未开设24小时急诊,未开设儿科病房,诊疗病种也有限制。“原本以为综合医院复建儿科以后,孩子看病更方便,现在看来,还差得远。”不少在二级医院遭遇尴尬的家长又转而扎堆两大儿童医院看病,恢复儿科分流患者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象
综合医院建儿科多“注水”
1:没有儿科号
上午8时30分,正是一天中普通门诊最集中的时候,北京第二医院的大厅里人来人往,前来看病的患者和陪同的家属都以中老年人为主,很难找到患儿的身影。当记者在挂号窗口询问是否有儿科门诊时,护士说,医院目前还没有儿科号。“之前是说要筹建儿科,但现在还不成功,也没大夫能看。”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北京回民医院,不仅没有儿科号,医院也没有设置儿童诊室。记者向值班护士询问后得知,如遇孩子来就诊,只能请全科大夫或中医科大夫给看。
北京医院的门诊指南牌上也没有独立儿科。记者在咨询处了解到,北京医院妇产科有几位儿科专家,擅长新生儿疾病的诊疗和急救,而年龄更大一些的儿童患者,就没办法在这里就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负责人解释,该院之所以没有恢复独立儿科,主要还是缺人。“新建一个儿科不仅仅是费用问题,要有撑得起台面的儿科医生才行。”
2:儿科成了“科中科”
不少医院将儿科与其他科室“捆绑”开设,儿科变成“科中科”,最为常见的是儿科挂靠中医科。
北京老年医院就是如此。北京老年医院是周边地区惟一一所三级综合医院,附近居民的孩子病了,如果在这家医院看,只能看中医。该院工作人员说,目前老年医院的儿科附属于中医科,每天都有号,随时可以接待患儿。“不过小孩只能看中医、开中药,家长要是想开西药的话,来我们这儿就不合适了。”
3:一周只开一天诊
中关村医院去年年底正式恢复了儿科,但儿科门诊一周只有周二一天出诊。“看报上说医院恢复儿科还觉得挺方便,可怎么一周只有一天能看?一般带孩子看病都是急茬儿,谁还等一周才看啊!”患儿家长陈女士对医院儿科这样的开诊频次表示不满。
记者从中关村医院网站看到,医院目前只有一位儿科大夫。
一位二级医院的儿科主任算了一笔账:国家劳动法规定一个人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0个小时,如果儿科门诊24小时接诊,一周7天的总工作时间为168小时。这样算下来至少需要5名医生。目前,很多综合医院的儿科诊室,都无法达到全天候接诊的要求。
4:只能开药不能输液
董先生家住通州,不久前3岁的女儿发烧,董先生不想再往城里跑,就带着孩子去了附近的通州中医医院。这家医院刚刚成为东直门中医医院的东院区。孩子做完抽血检查,医生说最好给孩子输液,不过医院目前没有给儿童输液的服务,还得去大医院。董先生很撮火:这样的儿科不就是摆设么?在他看来,家长最希望医院的儿科功能全一点,比如能给孩子看看眼睛、看看牙、看看皮肤,处理一下一般的外伤。
另一位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带孩子到二级医院儿科看病,主要还是担心诊疗水平。
分析
恢复儿科医院难在哪儿
原因一:缺儿科医生
医院复建儿科难,主要原因还是儿科医生少。北京老年医院从去年年初就公开招聘儿科医生,但现在一个也没招到。北京普仁医院儿科也是公开招聘了将近一年后,才好不容易招聘到两名儿科医生。
目前不少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取消。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队伍总量不足。有专家谈到,在国外,医学院也不设置儿科专业,而是通过住院医师毕业后的后期培养体系,吸引医学生从事儿科专业。我国儿科学建设关键是对人材的培养,缺乏足够的激励政策吸引医学生长期从事儿科事业。
望京医院儿科主任肖和印曾呼吁,政府应从政策上落实具体措施,比如说对儿科大夫的进京指标给予倾斜。儿科大夫没有5年经验不敢出门诊,既然要建门诊,就要有能吸引并留住好的儿科大夫的待遇。
一位业内人士说,如果医院暂时没有儿科人材,由中医科接手儿科是比较折中的方法。中医基本属于全科医学,中医郎中大多能看孩子的病。而且中医的很多“小药”,对孩子的一些常见病也很有效。
原因二:宣传不到位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半数市民并不知道北京所有的二、三级综合医院都开设了儿科。宣传不到位直接导致儿科门诊量不足。积水潭医院是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但其儿科恢复后,一个月只有几十名患儿看病。普仁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其儿科试运行时没有在媒体宣传,一天只有10位左右患儿,而媒体报道后,儿科门诊量翻番。
原因三:儿科不挣钱
投入大、收入少、经济效益低,使很多医院不愿保留独立儿科。记者走访了多家去年年底恢复儿科的医院,有3家日门诊量不超过10人次。相对于这些医院每天上千人次的门诊量,这个数字的确太“小儿科”了。
虽然门诊量不高,但维持一个独立儿科投入却不小。即便不是24小时接诊,即便只接受感冒等内科疾病患者的儿科,起码也需要配备两名儿科医生、两至三名儿科护士,运转起来直接成本一个月也要5万元至8万元,一年下来近百万元。
儿科的特点是用药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相比其他科室,儿科成本高效益低,医院要特别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营。北京普仁医院复建儿科,前期就投入30万元,目前运行成本还未测算出来。
专家建议,解决儿科复建难题的关键是解决现有的以药养医、以化验检查养医的模式。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机制,不以经济指标衡量科室并作为奖金核算指标,促使儿科专业能够健康发展。
建议
儿科纳入等级评审
既然综合医院的儿科发展难,就诊人数也不多,为何卫生行政部门还要强制医院恢复儿科呢?市卫生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项决定推出前曾经过两年多的反复酝酿,“一方面是为了综合医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两所儿童专科医院已经不堪重负,就连周边交通压力都很大。”
是否应该恢复儿科,业内专家几乎一边倒表示支持。开齐内、外、妇、儿科是综合医院的底线,不应淡化儿科。此前,本市许多医院停开儿科门诊是因科室收不抵支,但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公立医院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非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有业内人士建议,儿科应该纳入综合医院的评审标准,如果不开设儿科,医院的科室设置就有缺陷,等级评审就要受影响。
据悉,今年本市还将继续加大儿科建设力度,并有望在综合医院推进儿科病房建设。计划今年开诊的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将开设综合儿科,并设置6个诊室和20张病床。方芳